三
二十位作家共推选作品五十九篇,因为刘白羽、端木蕻良、罗烽、沙汀、肖红、青子各有两篇入选,所以全书作者共五十三人。按时代分,属于五四前后到大革命(一九一九——一九二七)的第一代作家,仅鲁迅、郭沫若、老舍三人。其余都属于大革命到抗战前夕(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的第二代。因为本书正是一九三七年初出版的,所以现代文学史上属于这一代而今天在国内外文坛上人所共知或是在文艺界担任领导工作的作家,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的早期重要代表作,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报告文学现在已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中有突出成就和影响的独立的品种,它是在三十年代开始形成而受到重视的。现在被报告文学发展史研究者尊称为“影响深广、足以传世”的两篇佳作,夏衍的以上海日本工厂中中国女工为题材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以他本人在山西军阀阎锡山白色恐怖下的生活经历作背景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分别由郑伯奇和黎烈文选入。陈白尘在一九三二年九月被捕后,曾在狱中开始以陈白尘为笔名,向《文学》《现代》等发表短篇小说和独幕剧,一九三五年出狱来沪,一九三六年发表于《文季月刊》上的《小魏的江山》,写的就是在南京监狱中的生活和斗争,由茅盾推选。作者以后就把这个篇名作为短篇集的书名。茅公逝世后,陈白尘在《中国作家的导师》一篇追悼文章中回忆这篇小说被茅盾选中后的激动心情。文章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茅盾同志在这年为良友图书公司编选的《一九三六年短篇佳作选》竟然选进了它。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被选的荣誉问题啊,我不由得感激泪下了!尽管一九三七年以后由于抗战的需要,我从事戏剧创作而不再写小说,辜负了茅公的奖掖,但我是在这一鼓励之下,坚定了终身从事创作信念的。”一九三一年在上海开始创作的沙汀,有两个短篇入选:王统照选《苦难》,郑振铎选《查灾》,都是写老百姓遭殃而“硬是有人卖人肉”的四川农村,作者借小说中人物感叹说:“我们中国好像随处都集得有干柴一样,只要火一引,就燃了。”陈荒煤的第一个短篇,一九三四年发表于靳以编的《文学季刊》上。在本书中,靳以推荐他发表于《作家》上的《在长江上》,小说写作者乘长江轮回四川途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称为一篇出色的报告文学。作者用一首民歌作结尾。歌中说:“你唱我也唱,都唱长江好荒凉;你唱一条神龙像长江,我唱它满身都是窟窿疮。你唱我也唱,长江年年泪汪汪。”这不但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歌,也象征了百孔千疮的旧中国。
入选作家中,有好几位当时被称为东北青年作家的。他们都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九一八”后进入关内,开始拿起文艺的笔作为革命的武器。这一年,开明书店出了一部《东北作家近作集》,王统照就从这本集子里选了罗烽的《第七个坑》。这篇揭露日寇活埋我国同胞的优秀作品,后来还被译载在《国际文学》英文版。黎烈文推荐的舒群作《没有祖国的孩子》,写一个朝鲜孩子在东北的遭遇,作者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这是作者在青岛从事地下活动被捕后在监狱中写成的。叶圣陶和丁玲同时推选端木蕻良作《鹚鹭湖的忧郁》。这篇以作者故乡的地名为题,写发生在大豆田里东北农民暗中互相同情帮助的故事,正可证明最近才发表的一九三六年七月作者给鲁迅信[2]中说的两句话:“东北农民不是‘九一八’以后才变得顽强的,是‘九一八’之后才得到了指示。”东北作家肖军、肖红、戴平凡都有作品入选。
刘白羽是一九三六年开始创作的,他的第一篇小说《冰天》由靳以选入本集;第二篇小说《在草原上》由叶圣陶选入。这对作者也许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所以《中国文学家辞典》刘白羽条目下也有所记述。受沈从文鼓励的田涛,一九三四年的处女作发表于天津的《国闻周报》,沈从文在本书中推选了他的新作《荒》。上述辞典田涛条目下,也提到这件事。早逝的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奠定她文学地位的短篇《生人妻》,也由鲁彦选入。这篇小说是巴金发现后交靳以发表于《文季月刊》上的。罗淑死后,巴金就用这个篇名为她编了一个短篇集,最近已由花城出版社重印。小说写四川农村一对夫妇凄绝人寰的悲惨遭遇。靳以评论说:“两处刻心的真情的描叙打动了我。”严文井的《风雨》,以十三节美丽的散文,写滔滔长江上的风风雨雨,是他创作生涯中的成名之作,由肖乾推荐。此文于次年编入《山寺暮》,列入靳以为“良友”主编的《现代散文新集》中。一九八一年九月,我上北京参加鲁迅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严文井同志第一次告诉我,一九三八年他去延安进入“抗大”,组织上就凭他出版过这本《山寺暮》,才分配他去文化协会搞写作,从此以后,他和文艺的关系再也分不开了。这次他赞同肖乾的建议,由“花城”重印本书,也可说明一个成名的作家,对他早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或是出版的第一本书,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的。
今天,出版文艺书的各地出版社,很可以从三十年代出版的旧书库里,多找一些名著佳作来重印,这比争相抢印乌七八糟的武侠、侦探小说之类,要有意义得多。所以我对花城出版社来信的答复,借用了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版权页上写的八个大字:“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198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