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
2025年09月26日
附记:
在香港出版的《开卷》1979年第5期上,刊有《走访丁玲》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冬晓。其中有几段丁玲答复有关《母亲》续编写作的话,转录于此,对关心《母亲》的读者会感兴趣的。
丁玲:还有一篇,可惜我后来没有继续写下去,就是《母亲》。这是我在写那些短篇中间,觉得欧化了的文章还是不好,有意识的想用中国手法,按《红楼梦》的手法去写。我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比较熟悉,也比较适宜于这种写法,就写下来了。
问:《母亲》一书你原计划写三四十万字,出版的本子只有十万字,现在准备写下去吗?
丁玲:有人建议我写下去。他认为这篇作品比较民族化,跟中国传统小说比较衔接,而现在不少小说多少有些欧化。并且他认为,这本书里的人和事都是从旧到新,是从封建社会慢慢走过来的,也很有意思。而且写自己,写来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应该是可以写下去的。
问:那你接着写下去,就可把自传也完成了?
丁玲:我也考虑了,主要还是时间问题。要写出来,总是文艺性的,是文学作品,总得花脑筋。虽是真实的生活,但究竟还要提炼。
1983.11.
(原刊于上海《文汇月刊》1980年第4期;前半部曾用《丁玲的〈母亲〉怎样出版的》为篇名,编入《编辑生涯忆鲁迅》。现按原文仍用原篇名,除正文有补充外另加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