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奇参加《良友画报》写国际时事述评后不久,原任总编辑梁得所辞职,由马国亮继任。马国亮在郑伯奇影响下,《良友画报》的编辑方针也逐渐转向进步。仅仅从每期画报所刊载的一两篇文艺作品的作者来看,“左联”的和进步作家的名字,一个个都出现了: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鲁彦、何家槐、丁玲、适夷、黎烈文、施蛰存等。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方向的转变,第一当归功于郑伯奇同志!最近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郑延顺编郑伯奇著《忆创造社及其他》一书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他进“良友”的经过,他说:“‘一·二八’事变以后,我曾应聘去作良友图书公司的编辑,我化名郑君平,不久身份就暴露了。好在这家书店以前是不问政治的,特务虽然来侦察过几次,我都躲避开了,店方也还能应付过去。”但当时“左联”重要成员郑伯奇怎么会来到我们这个素来不问政治的良友公司的呢?

我准备写这篇史料文章远在一九七九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那年曾去访问刚从江西回上海定居的石凌鹤同志。他是伯奇的老战友,他们在“左联”编在一个小组,三十年代常来“良友”看望伯奇,那时伯奇正在主编《电影画报》,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和凌鹤同志熟悉的。我在上海万体馆对面大楼见到他时,他的健康情况刚恢复,我们有几十年不见了,他知道我在写回忆史料,鼓励我这样做。我说明来意后,他坦率地告诉我,“左联”在一九三〇年成立后的最初两年里,执行的是王明那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用墙头刷标语,上街举行飞行集会一类赤膊上阵的斗争方法,牺牲很大,收获不多。在文艺出版战线上,也执行“左”的一套,不讲策略。夏衍在《“左联”成立前后》中也说过:“当时这些文艺工作者和对文艺有兴趣的革命工作者,除了鲁迅、郑伯奇、杜国庠等极少数人年纪较长外,都是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但在立三、王明‘左’倾思想占统治时期,还根本不了解统一战线的革命意义,不了解统一战线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武器。”[7]凌鹤告诉我,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后,开始采取另外一种方法,由“左联”成员各自向中间地带开拓阵地,团结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共同开展革命文化工作,用以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他自己就是通过与申报馆总编辑陈彬龢的私人关系,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替《申报》编《电影专刊》,为进步影评界创造了一个阵地。阿英与明星电影公司的一个老板有同乡之谊,后来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一个党小组,打入了上海国产电影圈。凌鹤又说,伯奇虽非党员,但是他一直接受党的领导。伯奇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参加了良友图书公司。凌鹤笑着对我补充了一句:“这样,不是又多了一个出版进步书刊的阵地了吗?”我听了凌鹤的解释,懂得了当时的一点历史背景,但这仅仅答复了问题的一半。在“良友”工作的重要职员,大多数是广东人或与伍联德有私交的,我就是属于后一种。那么是谁介绍郑伯奇进“良友”的呢?这一点凌鹤同志是无法答复的。

我为此继续思索,并与马国亮同志交换了意见。我想起了甘乃光来。他是国民党“左派”人物,曾与伍联德在岭南大学同学。国共分裂后,他郁郁不得志,在上海当寓公,曾为“良友”编过《中山全集》和《美术摄影大纲》等,经常出入“良友”。我有几次发现他和郑伯奇相见时,亲热如老友。我问过伯奇,他告诉我,他们在北伐时期,同在广州黄埔军校执教,早就相熟了。这样就把问题的另一半也顺利解决了。

关于“一角丛书”的有关史料,拉拉扯扯地写了不少,最后还要补叙一笔。

我从西方出版的成套文学书的扉页上,看到都有一幅图案设计作出版标记,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正巧在一位老同学处看到一幅国外的藏书票,这幅木刻画虽带有点洋味儿,但我欣赏它线条粗犷有力,含意深远,便请美术家加了几笔,用做“一角丛书”的出版标记(见附图)。画面上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农民,在春天广袤的田野里,左肩挂着谷粒袋,右手正在向条条麦垄撒播种子。我就把它印在每种丛书的里封上,并在第一种丛书的书前,写了一段短短的发刊词,谈了选用这幅播种图的意义和希望。此后,我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和《中篇创作新集》等的里封、环衬或包封上,都印上这幅图,因而成为“良友”版成套文学书的出版标记了。

1983.5

(原刊于《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3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注释】

[1]1982年5月的《野草》上,在题为《以穆时英为例看‘第三种人’争论的焦点》一文中,把《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说成是被瞿秋白评为“外面皮是红的,里面肉是白的”对象,说明文章作者对这篇小说内容误解了。见《文学研究动态》1983年第4期。

[2]《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湖风书店,上海。

[3]司马长风著《新文学史话》,第230—233页,香港。

[4]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经历》,载于鲁迅等编《创作的经验》,北新书局,1933年。

[5]《文艺新闻》,1931年,第33期,上海。

[6]《收获》1979年第4期。

[7]《“左联”回忆录》上册,第37页,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