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部成套书的最初倡议者是蔡元培先生,事情发生在一九三五年的七八月间。那时,“中国新文学大系”已出版了茅盾编选《小说一集》等三种,我手持样书,满怀喜悦地去中央研究院谒见蔡元培,那座坐落在兆丰公园(现称中山公园)对面的大洋房,对我来说,已不是什么陌生的地方了。印上他写的总序的《建设理论集》虽尚未出版,但当他见到这三册深蓝色烫金布脊,配在淡灰色水纹纸封面上的精装本时,这种庄重大方的装帧设计,一下子把他老人家吸引住了。他翻阅了里封和书页,满面笑容地频频点头称好。接着他问我全书十卷何时可以出齐,预约已售出多少部等等。我们交谈了十多分钟后,他一边抚摩着这几本书,一边用沉重的语气,向我表达了如下的心愿。他说:“假如这套书出版后销路不坏,你们很可以续编第二辑。但我个人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翻译作品的结集。“五四”时代如果没有西洋优秀文学作品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新文学的创作事业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就的。当时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他们所留下的种子是同样值得后人珍视的,困难的是这些作品散佚的情形,比这套书更难着手整理了。”我顿时感到蔡先生又向我提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出版任务,指出了又一条值得为之奋斗的道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蓬勃发展,当然是受到世界各国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潮冲击的影响。当反对旧传统的文学家渴望有所新成就时,他们的目光势必投向国外,去探索和发现我国文学传统中前所未有的新思想和新的艺术形式;而这方面也是前人所没有汇集和总结的新天地。在完成一部“五四”以来创作文学的结集后,再编一部翻译文学的结集,那对将来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不是一份同样有用的参考资料吗?而且我自己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素感兴趣,因此,听了蔡先生的建议,更跃跃欲试。

但“五四”以来,从国外翻译引进的文学作品真是浩如烟海,将来是否也分门别类,像“中国新文学大系”一样,包括理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呢?我向蔡先生请教这个问题时,他没有直接答复,他仅仅举了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在日本编印的《域外小说集》作例,向我说明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外,在介绍国外短篇小说方面,也是功不可抹的;而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深受外国小说影响下写成的。第二天见到郑伯奇,我就把蔡元培的建议告诉了他,他认为蔡元培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学者,考虑到的选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仅仅做好了为新文学运动整理、总结工作的一半,还有一半,犹待完成。

当时,内山书店里正好有一套日本东京河出书房新出的七卷本《世界短篇杰作全集》,我买了一套回来,与伯奇共同研究。我们感到“五四”以来新文学创作的繁荣,首先反映在短篇小说领域,作家多,作品丰富;而外国作品被移译到我国来的,短篇小说也远远超过其他文学品种。至于我国短篇小说作家中,有许多人正如茅盾所说那样:“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1]再从世界范围来看,短篇小说也是近百年来开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截取人生的一个片段加以剖析描绘,最能反映近代和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我们决定以短篇小说为范围,时间的下限不加规定,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分为一国一卷的,或一个地区分为一卷的,如有必要,也可一国占二卷的。为了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取得编辑方法和出版形式上的一致,也定为十卷,每卷五十万字,请十位作家、翻译家分别担任编选,仍请蔡元培先生写总序,取名“世界短篇小说大系”。征得良友公司经理同意后,我就着手拟制编选提纲,向各方征求意见,同时进行组稿。遗憾的是,郑伯奇于九月初离开良友公司,这对我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虽然他还是一样地帮助我,除担任《日本集》的编选外,还随时关心这个计划的进程。

关于每卷的编选方法,我们作了这样的一些设想。编选者把他所负责的一国或一个地区,从“五四”以来已被译成中文的所有短篇小说资料中,按该国或该地区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分别先后,对每个重要作家,选入被世界公认为代表作的小说一至三篇。译文入选,先看原作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价值,再看翻译质量的高下;如有应译未译,或过去译文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就由编选者自译补入。每个入选作家,都要在作品前插印一页,正面印作者照片或画像,反面印小传。书前由编选者写二万字左右的导言,包括三个内容:首叙该国或该地区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和艺术特色,次谈“五四”以来被翻译或介绍到中国来的经过;最后分析这些作品对中国作家和他创作的小说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之。这最后一点应当是最重要的。这一特定要求,如按近年来逐渐受人注意的“比较文学”的理论来说,即“研究一个作家在另一个国家文学传统中发生了什么影响,首先应根据这个作家的著作被翻译成那一种语言的情况来判断他是否被那一个国家文学传统所接受”,那么,我们当时的设想,正可以在这方面提供资料。(盛宁同志在《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一文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书后加两个附录:五四以来翻译作品的全目,按作家分;二是根据原作,编一重要著作目录;前者起史料索引的作用,后者引导读者去查阅原著。编选者需要的资料,基本上由我们编辑部供应,附录由我们编辑部协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