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由于“大系”规模较大,书价较高,我们编印了一本供宣传广告用的出版预告小册子,名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样本”。书内刊有我写的《编辑缘起》,用蔡元培的手迹制版印的《总序节要》,各占两页。随后是十位编选者的《编选感想》,每人一页。右上角印编选者最近半身像,《编选感想》约一二百字,用手迹制版印。鲁迅的那段原文手迹印在第七页上。鲁迅对新书出版前的广告一直很重视,他为他自己或朋友编写的书刊拟过许多广告稿,收在《集外集拾遗》中。我们为了编印这个样本,曾要求他写一段感想,寄一幅照片。一月十六日给我的信上说:
说起来我真有些荒唐,那感想的事,我竟忘记了,现在写了一点寄上。其实,我还没有看了几本作品,这感想也只好说得少些。
一月二十八日《日记》上记有:“上午以照片一枚寄赵家璧。”
二月九日给我的信里说到:
照片不必寄还,先生留下罢。
这里说的感想和照片.都是为样本用的。
鲁迅写的这篇《编选感想》共约一百余字,全文如下:
这是新的小说的开始时候。技术是不能和现在的好作家相比较的,但把时代记在心里,就知道那时倒很少有随随便便的作品。内容当然更和现在不同了,但奇怪的是二十年后的现在的有些作品,却仍然赶不上那时候的。
后来,小说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进步,只是同时也孪生了一个兄弟,叫作“滥造”。
鲁迅在这段短文中对“五四”时代短篇小说作家认真写作的态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与三十年代某些作家粗制滥造的作风相比,看出数量上虽有所增加,质量上“却仍然赶不上那时候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但在当时很有现实意义,直到今天,对文学工作者来说,在如何正确对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上,也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回忆使这一庞大的五百万言史料整理工作得以胜利完成的支持者中间,如果没有阿英(钱杏邨)的热情帮助,这个编辑计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上海的几所大图书馆虽然是我们资料的供应来源,但图书馆藏书借阅有一定限期,而且许多书和有些版本也不齐备。鲁迅于一月二十四日《日记》上这样写:“夜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开手。”这以前,我们已把他需要的资料送去了。但是他还为了寻求选材直接和阿英通信。二月十二日《日记》上记有:“得钱杏邨信并借《新青年》《新潮》等一包,即复。”二月十七日又记有:“得赵家璧信并杂志一包,附杏邨笺。”查《日记》中记载鲁迅与钱杏邨的来往一共有五次。除上述一九三五年的两次外,还有一九三六年四月八日,也有一次记有:“寄赵家璧信,附与阿英笺。雨。收到“中国新文学大系”(十)一本。”这一本“大系”就是最后出版的阿英编选的《史料·索引》。这个月中还有两天提到过阿英。我们都知道鲁迅过去曾和太阳社在对“革命文学”问题上是发生过激烈论争的。阿英已于前年也在北京不幸逝世,不禁又联想到他和“大系”以及他和鲁迅的一些往事。缅怀旧友,十位编选者,今天都已先后作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