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费正清于一九四五年底调到上海任美国新闻总处处长。很多寓居重庆的文艺界著名人士纷纷返沪。费正清对这套丛书计划还是念念不忘,在由上海美新处举行的鸡尾酒会上,他曾对郑振铎谈过,也对冯亦代讲过。他第二次对冯提出这个计划时,冯告诉了夏衍和郑振铎,夏、郑两位决定要费向文协正式提出,当即由冯通知了费。费便正式向郑建议,经上海文协讨论,最后决定接受。当时郑振铎是上海文协负责人,冯亦代正在上海搞新闻工作。这个在重庆开始酝酿的丛书计划,不久在上海逐步落实,而郑振铎就成为中国方面的主持人。联络工作最初是徐迟,后来他回故乡去办学校,改由冯亦代担任,而冯的爱人郑安娜正好由龚澎介绍,进了美新处做文化联络员的工作。
当时,美国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在杜鲁门总统扶蒋反共思想指导下,急剧地向右转,费正清不得不挂冠而去,回到哈佛大学当教授了。一九四六年六月,费离别上海前,郭沫若设宴为他饯行,出席作陪的有夏衍、郑振铎等。徐迟、冯亦代等在黄浦江滨和费正清握手送别时,他还表示希望早日组织翻译,早日与读者见面,也算替他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此后,国民党反动政府挑起全面内战,上海局势日趋恶化,夏衍离沪去港转新加坡,乔和龚澎也撤退到香港。但丛书计划早经双方商议决定,主要任务落在郑振铎身上。美国方面,留下的费慰梅经常与郑商谈;具体工作由美新处上海分处副处长耿美丽(Marion Gunn)和总处的康纳司(Br adley Connors)负责,而郑安娜正是耿美丽的助手。
时间进入一九四七年春,为了编译这套丛书,在文协上海分会下成立了一个编委会,委员有郑振铎、夏衍、钱锺书、冯亦代、黄佐临、李健吾、王辛笛,徐迟;文协北平分会下也成立了一个编委会,由马彦祥、焦菊隐、朱葆光组成。当时文协总会已由重庆迁往南京,实际上早已人去楼空,翻译工作者都集中在沪平两地。最近据吴岩同志回忆:“在郑振铎家里,曾举行过两次碰头会,我是参加的,除钱锺书、冯亦代、辛笛等编委外,还有部分译者。”郑老太太烧得一手人人称道的福建菜,在沪编委能参加的都参加了。他们边吃边谈,各抒己见。徐迟同志来信告诉我:“四七年春,我经常到振铎家去,说这件事一定要办了。有一天,郑要我拟一个约稿合同,抄了二十份给郑,后未签,说不需要了。”美国人办事向来都要搞那一套法律手续的,这次以诚相见,倒也是一个例外。至于上海北平两地如何分工的,我从马彦祥同志最近来信中才知道。他说:“一九四七年夏,北平文协分会接到上海文协寄来一个通知,说总会受美国新闻总处(大概就是费正清)的委托,准备有计划地选择一批美国进步作家作品,总会决定由上海和北平两会的会员分别担任翻译,并规定全部译稿须于一九四七年年底前完成。此外还附了一张准备翻译的书目,约有二十种左右,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作品已经上海会员选定翻译,留给北平的大约五六种。”他当时任北平文协主持会务的常务理事。
二十种丛书选目,基本上由我方决定。费正清在重庆交给徐迟的那本卡静著《现代美国文艺思潮》后来转给了冯亦代。冯、徐两位同志对现代美国文学都感兴趣,且有研究。中美双方在沪作出原则决定后,就由他们二位拟订一个初步选题计划送给郑振铎。在郑家举行的第一次碰头会上由编委讨论后转送美方。第二次碰头会上不但确定了选题,在上海的译者队伍也肯定了。所拟书目,有些仅提作者,具体译什么由译者自己选择。张骏祥同志(笔名袁俊)选了休伍特的《林肯在依利诺州》,据他回忆说:“我是由冯亦代从中联系的,当时约我去西谛(郑振铎)家,有好几本书,由我自选一部,我就选了休伍特的《林肯在依利诺州》,因为我早就读过这本书。此人是罗斯福的捉刀人,在美国算是个开明的。”徐迟选了梭罗的《华尔腾》,冯亦代愿译卡静的《现代美国文艺思潮》。至于惠特曼的著名诗集《草叶集》是由编委转托许广平约请楚图南担任的(出版时用笔名高寒)。当时楚图南刚从昆明回到上海。据楚图南同志最近回忆:“二十年代末期,在吉林国民党反动派监狱中,三十年代在流亡生活中,都陆续翻译过一些惠特曼的诗作。”他认为“惠特曼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民主、进步思想的一位代表,这对当时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政治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洪深认译了萨洛扬的剧本《人生一世》,吴岩认译了休伍·安特生的《温斯堡·俄亥俄》。美国短篇小说合集由罗稷南选译,诗歌集由袁水拍选译。
北平方面,据马彦祥同志回忆,共承担五六种书:“最后约定了焦菊隐(译爱伦·坡的两部小说:《海上历险记》和《爱伦·坡故事集》),朱葆光(译德莱塞的长篇《珍妮小传》)和荒芜(译奥尼尔的剧本《悲悼》)。书目都由各人自选的,最后只剩下海明威的三本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康波勒托》《没有女人的男人》)没有人译,大家说是留给我的。”荒芜同志回忆,毕树棠译的马克·吐温的长篇《密西西比河上》也属北平组稿;而署名简企之翻译的《朗费罗诗选》,实际上是荒芜和朱葆光合译的。至于译勃尔门的剧本《传记》的石华父,真名陈麟瑞,他是柳无非的爱人,研究美国戏剧的专家,可惜他和洪深、朱葆光、罗稷南、焦菊隐六位同志都已先后作了古人,而陈麟瑞和罗、焦二位同志都是在“十年浩劫”时期,受林彪和“四人帮”的爪牙迫害致死的。
现在回顾这套丛书的选目,除两种没有出版外,已出十八种都编列书号,安排先后,具见匠心。第一种是现代美国文学史论,接下去是三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集,五部短篇集;后面是一部散文集,两部诗集和四部剧本;文学各个部门都有了代表作。至于作家,既有老一代的朗费罗,爱伦·坡,惠特曼,马克·吐温等,也有当年还算年轻一代而已享盛名的德莱塞,休伍·安特生,奥尼尔,海明威和萨洛扬等。另外一种各家小说合集里还选了斯坦贝克,陶乐赛·派克等;诗选中选了二十九家,并附民歌三十八首。至于译者都是我国文坛上进步的知名人士和有经验的翻译家。这样一套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代表作的成套丛书,洋洋大观,可说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大盛举。我们知道,美国文学直到十九世纪末叶,才逐渐摆脱维多利亚时代风尚和殖民主义的精神枷锁,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学语言,崛起在新大陆的土地上。这种土生土长的以各种不同文学形式、从各个方面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这以前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对我国读者认识美国的历史、社会风貌和人民思想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大多数是健康的,进步的;当然不包括那些大量流行的通俗小说在内。但在当时的中国文艺界,特别在专搞外国文学者的圈子里,美国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