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海成为孤岛期间,生活书店早已内迁。上海方面,有个门市部,挂兄弟图书公司的牌子继续营业。但日寇情报灵通,早知此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发动太平洋战争,同一天入侵租界,随后,上海被非法查封的大书店有五家: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中小书店三家:兄弟图书公司、良友、光明。但在汪伪的《中华日报》于次日新闻报导里,生活书店的名字也列在其中。一个月后启封。当时“良友”已改组复兴,董事会内部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暗中企图拿《良友画报》去同日寇商谈合作。这是我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我一方面用尽全力应付这个家伙,一方面托管发行的老同事设法去找生活书店的王泰雷同志,打听生活书店的行止。当我知道生活书店已决定结束全部业务,门市部人员尽可能分散到其他经营文具业务的商店,一部分输送到新四军和内地生活书店去时,我们才决定采取上海先停业,然后内迁桂林的办法,“良友”的生命幸得保住。三年前,在长沙又和王泰雷同志见面,谈起往事,恍如隔世。他知道我准备把这一段历史写入回忆史料中去,回北京后又寄给我不少珍贵的资料;我准备今后把它写下来。
抗战时期,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和生活书店同时迁往重庆。我在湘桂战争后,才从桂林撤退到重庆,良友复兴图书公司随后在重庆复业。三家革命书店虽遭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严重迫害,但在一九四三年,还不忘记从上海和各地迁渝营业、处境困难的二十几家中小书店,把他们联合起来,组成“新出版业联合总处”。由读书出版社的黄洛峰任董事长,上海杂志公司的张静庐任总经理,下设联营书店,向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各种合法斗争,显示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通过这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把进步的新书业中小书店,真正团结在党的周围了。抗战胜利,三家革命书店合并为三联书店,很快迁回上海;联营书店也在上海宣告成立,参加者多达五十四家。这个组织为解放后上海私营出版业的改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不久,大家都心情舒畅地跨进了社会主义出版行列。百川归大海,革命的出版队伍从此空前壮大了。饮水思源,怎能忘记者三家革命书店在此以前一直高举着的那面团结的旗帜呢?
重庆时期,我和黄洛峰同志时有来往,他在民主运动中担负着统战任务。一九七九年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长沙成立,上海去的四位代表和从北京来的黄洛峰同志到达较迟,大会组织我们几个人坐面包车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我和洛峰同志久别重逢,倍感亲切。旅游途中,并肩畅谈,都感到过去三四十年代的出版史料,值得大家来写,可供后人作参考。他知道我在尝试着做,便极力鼓励我放手写,不要有什么顾虑。同时,他告诉我他自己也有一个写长篇回忆录的打算,准备返京后开始动手。不料壮志未酬,不到一年,他就不幸离开了我们。我和他在韶山的一幅合影,成为我们多年友谊的唯一纪念品了。
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出版中心;今天,除北京外,仍然高踞全国第二位。上海又是三家革命书店的诞生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然后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他们过去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纪念过去是为了鞭策未来。希望上海的出版工作,在今后一个较短时期内,开创出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局面。
1982.12.
(第一节原刊于《解放日报》,1982年12月19日。全文刊于《上海出版工作》1983年3月号)
【注释】
[1]叶圣陶:《说几句心里话》,载于《上海出版工作》,198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