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二次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四年四五月之间,主要围绕着如何利用旧连环图画的形式创作新连环图画的问题。战场就在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这个副刊由“左联”成员聂绀弩主编,四月十一日创刊,十二月十八日停止出版。
单从论争文章发表于《动向》的时间上看,第一篇是四月十九日魏猛克的《采用与模仿》,但追本溯源,引起争论的文章是发表于三月二十四日《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同一作者所写的杂文《“旧皮囊不能装新酒”》。魏猛克在这篇杂文中说:近来杂志上讨论大众化问题时,“引起了一二位真肯为大众教育着想的作家,由文字而注意到美术上的这‘连环图画’,想要提倡一种改良‘连环图画’的运动了。这实在是可喜的。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以为‘旧皮囊不能装新酒’,应该从新创造一种美术上的新工具”。作者接着谈了有些日报上确已有人在创造新形式的连环图画,“但是那尝试的效果是很有趣的,不是弄得知识阶级认为非艺术而大众仍然看不懂,就是弄得不但大众看不懂,连知识阶级也看不懂”。作者从这里得到了“一个教训:就是在旧社会未彻底改革之前,想要立刻改变一种风气和习惯是极其艰难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利用它,慢慢的转变它。……我们对于‘连环图画’的旧形式,必须有条件地接受过来,尽可能掺进新的思想去……”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因此他继续在《动向》上发表了《采用与模仿》,还加了一个副题:《关于投降旧艺术的问题》。文章中说到不久前他在《自由谈》上发表文章,“后来却有人因此牵扯到艺术家本身的问题,以为这便是‘投降的艺术’”。魏猛克认为“从旧艺术中去采取其好处,我以为也不见得便是投降的艺术”。接着,作者说,关于这一问题,他曾写信与一位关心艺术的某先生讨论过,他认为这位先生的回答是非常中肯的,因此把他的话全部引录在文末。最后他说:“倘关心艺术遗产的承受问题的人们,能够因此而展开更新的讨论,那也未尝不是很有意义的吧。”这样,一场论战就在《动向》上揭幕了。
鲁迅如何和何时参加这场论争的,过去一直没有弄清。许多鲁研工作者都认为他写的《论“旧形式的采用”》是第一次表态。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新发现的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九日夜写给魏猛克的信,再证以《采用与模仿》中所引用“某先生”的话,说明魏猛克发表此文前十天,已经去信请教过鲁迅(《鲁迅日记》载,四月八日,“得魏猛克信”)。鲁迅在复信中讨论了古人的“铁笔画”和学吴友如画的危险之后,发表了如下精辟的论述:
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既是采用,当然要有条件,例如为流行计,特别取了低级趣味之点,那不消说是不对的,这就是采取了坏处。必须令人能懂,而又有益,也还是艺术,才对。
这一段重要言论,魏猛克引用在他文章中,仅仅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准鲁迅的名字出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才用了“某先生”的名义。在《光明日报》没有发表此信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文中所说的“某先生”就是鲁迅先生,而魏文的题目也来自鲁迅复魏信中的一句话。
五天以后,聂绀弩用耳耶笔名写了一篇《新形式的探求与旧形式的采用》向魏猛克交锋。文章引了猛克的一段话后说:“以为一接受就是投降,恐怕应该叫作‘左倾幼稚病’吧。但猛克先生的说法却也非常之类乎‘投降’。”他一方面肯定“猛克先生不俨然成了旧艺术形式的辩护士吗”,另一方面主张:“要艺术大众化,只有一条路,就是新形式的探求。新形式的探求才是艺术大众化的根本动力。”他还针对魏文中引用“某先生”的话加以嘲笑。他说:“正因为立体派、达达派、未来派无法了解,我们还必须探求有法了解容易了解的新形式,而不能模仿已有定评的来路货。”这里所谓的“来路货”,不就是指鲁迅支持移植的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等外国作品吗?
鲁迅本来是不准备在论争中出面写文章的,这可以从复魏猛克信中得到证明。当魏去信请教可否把讨论文章寄给日报时,鲁迅答复说:“报上能够讨论很好,不过我并无什么多的意见。”但论争一开始,不但双方针锋相对,还有几个第三者也参加了。到五月四日为止半个月中陆续刊出了十三篇。这一天,鲁迅的《论“旧形式的采用”》在《动向》上用常庚笔名发表了,题目截取了耳耶文章题目的后半,所以加了引号。
五月六日,艾思奇的《连环图画还大有可为》一文是和耳耶抱同一观点的。他说:“我以为若有活生生的新内容新题材,则要大胆地应用新的手法以求其尽可能的完美,大众是决不会不被吸收的。”又说:“若能够触到大众真正切身的问题,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鲁迅于三天之后用燕客笔名再写《连环图画琐谈》作答。他说:“不过要商量的是怎样才能够触到,触到之法,懂,是最紧要的,而且能懂的东西,也可以仍然是艺术。”鲁迅再次申述了一贯强调的要使大众“能懂爱看”的基本观点。此后论争又继续进行了二十多天,到五月二十四日结束。当时“左联”中有些对文艺大众化抱着偏激看法的同志,反对采取旧形式中值得继承的部分而主张直接探求新形式。至于“采用连环图画旧形式”问题的论争于见报前,“左联”内部是否讨论过,我曾去信请教魏猛克同志,他答复说:“大概‘左联’曾有一些人漫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