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郑振铎是国内著名的文学史家。著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这套二十四卷的美术巨著,是作者从美术史研究者的角度,评述一千余年来中国版画发展之经过,所以定名为《中国版画史》,英文名为A History of Chinese Woodcuts(1886—1934A.D.)。当时估计正文三十万字,准备分载四册,仿古书的出版方式,用木刻朱印,样书中有这样的一页样张,确是古色古香,别开生面。作者在这方面已搜集了许多参考资料,并在图录中做了不少基础工作。那就是每册图录,都附有中英文说明书数页,每册数百字,简要介绍入选作品的出处,绘画者或刻工姓名,旁及有关背景资料,也有发表编者评语的。所有英文都是振铎自己写的。至于二十册图录仅是本书的附属部分而已。可惜当时振铎忙于编印图录,又加孤岛形势所迫,他也无心关起门来做学术研究工作,几经蹉跎,孤岛也落入敌手,他于日寇入侵租界后八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离开庙弄老家,改姓易名,另在友人处租一小屋,躲藏起来。写史计划随告中断。现在大家几乎仅知道有《中国版画史图录》,而不知有《中国版画史》了。
至于《图录》二十册的内容目次,因为时隔近半个世纪,又经历了几次变乱,出版中途又换了手;现在国内藏有全套者,因书目、编号混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去年就曾派员来沪向我核对了解,我自己也仅在上海出版公司刘哲民同志协助下,才弄清了《图录》的后期出版情况。原来振铎制订的《图录》编排次序是先以时代分。唐、宋、元三代作品不多,合成一册,为第一卷。明代作品丰富共分十一册,内以时间分的有明初、嘉隆二册;以地区分的有金陵一册,安徽歙县黄氏所刻二册;以内容分的有《画谱墨谱选》一册,诸家作品选一册;另外是彩印的《十竹斋笺谱》四册。明清之际分上下二册,内一册彩印;属于同一时期的专家作品集有陈老莲《水浒叶子及博古叶子》和肖尺木的《太平山水画》各一册。清代至民国四册,以时间分的有康乾、嘉道以来各一册;以内容分的有《风俗画选集》和《北平笺谱选》。
这二十册《图录》的出版前后,并不依上述的编目程序,而是根据先印先出的方法,凑足四册,即装成一函,发售预约。从一九四〇年五月出第一辑起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入侵租界,二十六日,“良友”遭日寇非法查封为止,在一年半时间里,实际出版的是四辑十六册。当时尚未印成的是三册彩印本,即《明清之际下集》《北平笺谱选》和《风俗画选》;这些都需要有专业训练的刻工,在上海孤岛上到哪里去找呢?(过去的《十竹斋笺谱》和《北平笺谱》都是在北平刻印的;《图录》中的四册《十竹斋笺谱》,也是早在北平印就的)因此,已印刷装订完工的《嘉道以来版画集》一册,也就无从配套出版了。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八日启封时,发现未售出或未寄出的《图录》数十函,都被日寇劫去。这些书的内容虽无关日寇规定的抗日和宣传共产,但伴同日寇陆军报导部军人来查封者中间有同文书院的日本学生,他们对这类复印古籍的经济价值是知道的,所以全部劫走了。此后“良友”迁往桂林和重庆,振铎因另有任务,留居上海。抗战胜利,“良友”迁回上海,不久因故停业。振铎早已把他自编自印的其他古代艺术画册的出版发行工作改交给上海出版公司。为了实践对预订者的诺言,他就另外编印了《诗余画谱》上下二册,《万历版画集》上册,加上已印成未发的《嘉道以来版画集》,配成一函,把《图录》部分二十册草草结束,其用心也良苦矣。后来他还有续出《图录》第六函四册的计划,而且已付印半数,据刘哲民同志告诉我:一九五七年前曾几次谈到要把它出齐,但未成事实。反右运动后,他再也不提这类事了。另外,我们还替振铎发行过《顾氏画谱》一函四册,那是与《图录》计划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