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济宁学院刘晶老师的新著《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叙事探究》即将付梓出版,甚为高兴.2015年,刘晶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访学,此后又成为我的博士研究生.在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广泛阅读,刻苦钻研,尤其是对教师发展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经过博士阶段前期的准备和研讨,刘晶的研究逐渐成熟,成了她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论文答辩取得优秀.刘晶毕业后又对论文作了精心修改和补充.现在要出版了,作为她的导师,我为她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深感欣慰.其新著出版,真是可喜可贺!

通读其新著,我认为刘晶通过对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揭示了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是如何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同的过程和规律.她的研究不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动态发展有新的发现,而且在此研究领域中表达了不少新的观点.这些新发现和新观点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动态研究有着较为普遍的学术参考和借鉴意义.刘晶的新著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叙事研究方法运用成功且富有创新意义.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的居多,但基本都是对一些事实性事件或经验的叙说或记录.但刘晶的叙事探究为理解和走进一线高校外语教师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探究教师专业发展背后存在的规律和意义.基于丰富详实的数据,通过“深描”的手法,该专著较为全面地刻画了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习上的经历(故事),而且还呈现了高校外语教师生活的图景.从而赋予了他们“立体感”,使他们变得鲜活、生动,让读者对其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产生共鸣.刘晶非常成功且富有创新性地把叙事研究方法运用于她的研究,实属难能可贵。

第二,理论运用恰当合理.该专著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高校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特别是运用了可能自我理论中的实际自我(actual self)、应当自我(ought-to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概念来阐释高校外语教师的实际身份(actual identity)、应当身份(ought-to identity)和理想身份(ideal-identity).教师的真实身份与他们的应当身份和理想身份总是存在差距,这需要教师采取自我调节策略来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换言之,教师需要发挥能动性,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来实现一种更高的身份认同.对可能自我理论的理解,以及将其运用于教师身份研究,无论对高校外语教师还是对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朝自己未来的理想形象而努力。

第三,体现了教师身份研究的永恒性.专著的整个研究表明教师生存的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教师身份的研究也会常变常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永恒话题.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需要教师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当前,一线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学校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焦虑、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的认知、科研成果发表困难、教师缺乏系统学习的机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高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因此,研究高校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加深读者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认识和理解,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也促使他们自己反思专业的发展和发挥自身能动性。

综上,该专著观点新颖、数据详实、论证充分,对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以及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者和研究者开展教师身份研究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刘晶在学期间潜心研读,思维敏捷,虚心求教,做事踏实认真.毕业后她在外语教学领域仍进行不懈的探索.虽然该专著在出版前,作者进行了精心修改和完善,但仍不可避免地留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我想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抵就在于此吧!

刘晶毕业时就向我约定,如果专著出版,请我为之作序.现在书稿付梓,自然应当履约。

是为序。

陈坚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元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