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李敏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6.5.2 李敏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李敏的“实际身份”是:一名教学能力强而科研能力薄弱的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她是一名优秀的公共演讲指导教师,思辨阅读的实践者,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在科研上,她是一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师研究者.但是,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科研成果少、职称低(讲师),在学校改革政策下,她面临“转岗” 的困境.学校政策规定:“70后”、“80后”教师评副教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以及CSSCI或SSCI(SCI)期刊论文.否则考核不合格就要转岗去附属的独立学院(三本院校)教书、或转到行政岗位.所以,学校政策对李敏期待的身份(Lasky,2005),或她的“应当身份”应该是:“拥有博士学位,能够发表较多高质量科研论文”的高校英语教师.但是,她的“实际身份”和“应当身份”之间的冲突,导致其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也影响了她的能动性的发挥(Lasky,2005)。

李敏在国内访学期间谈到自己的“理想身份”是做“有闲的青椒”:

“我就保持自己最朴素的样子,我觉得凭我自己的本事在Q校上课,不会上不好.我就做那种有闲的青椒,就跟我同事一样.课余的时候拉拉二胡,然后看看书、看看电影”。

但是,李敏访学结束后再次谈到自己的理想身份时说:

“人是需要进步的吧,要不有什么意思呢.但是现在我自己的专业素养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了,又苦于没有突破和前进的能力.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读博和有能力参与英语专业改革”.后来,李敏考上了国外一所高校的博士,终于圆了自己的博士梦,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身份。

李敏的“实际身份”和她的“应当身份”存在巨大的差异,她采取了自我调节策略,选择去国内高校访学,并在访学期间考博.但是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她考博没有成功.她在考博期间谈到自己的理想身份是想“做有闲的青椒”,这表明:如果教师实际身份和改革对教师期待的身份之间存在差距;教师能动性显然受到限制(Lasky,2005).在访学结束后,她对自己理想身份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即:考上博士,有能力参与英语专业改革.可见,在学校改革政策的压力下,教师的“理想身份”越来越等同于学校政策的“指定的身份”,即教师的“应当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