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4.7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一样重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在质性研究里,关注研究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Rallis和RossG man(2009,p.268)认为质性研究可信度体现为:真实性价值(truth value)、严格性(rigor)和有用性(usefulness).他们提出了五种策略:(1)研究者长时间的参与研究,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相处的时间足够长;(2)三角验证,数据来源多元化,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从而保证研究数据的全面性;(3)参与者的验证,也称为成员验证(member check),研究者允许研究对象对访谈的转写稿进行细化、修正、扩展或者辩论,从而进一步获取信息;(4)寻找一个批判性的朋友,也称为同伴采纳意见者(peer debriefer)来帮助研究者修改设计决策、分析范畴或解释等;(5)寻求实践社区的帮助,参与批判性讨论等等(Rossman &Rallis,2003,p.69)。

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1)研究者和三名研究对象的面对面访谈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另外,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访谈结束后还保持长时间的微信和电话联系.(2)本研究研究数据来源有访谈(包括对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同事和学生的访谈)、反思日志、微信交流、电子图片等等,数据来源保证多元化,收集的时间也不相同,收集方法包括:访谈录音、微信平台交流、电子邮件、田野笔记等等.(3)研究者从开始分析数据直至最后研究报告撰写完成,一直和研究对象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当研究者在转写数据时遇到困难和疑惑的地方,会随时和研究对象进行“微信”或电话交流.(4)研究者在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曾经邀请一位从事质性研究的朋友帮助解读数据,还邀请一位在电视台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对研究报告的语言问题进行校正.(5)研究者在导师的科研团队里定期做博士论文进展汇报,每次导师和同门都会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有利于对研究进行打磨和提升,对研究者本人也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另外,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故事进行了深描(thick discripG tion).深描是指:对教师故事的细节进行深入、密集、细致地描述(Denzin,1989).深描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研究对象行为的意义,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结果的普及性.但是,质性研究并不是寻求真理或者抽象普遍性,而是寻求具体的普遍性和工作假设(ErickG son,1986,p.130).这些工作假设的定义是指研究者所了解的信息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和受环境限制的,因此,统计学意义上的普及性不是质性研究的目标.但是,质性研究注重实现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Lincoln & Guba,1985).正如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三名研究对象的故事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进行一个全面的描述,旨在希望这些教师的故事与读者熟悉的其他环境产生共鸣,让读者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本研究的发现可以应用于其他环境,这符合质性研究的传统。

量化研究的信度强调研究的可重复性,但是质性研究的目得不是为了重复以前的研究.实际上,如果考虑社会环境的动态本质,考虑研究者并不是一个实验性的工具而是一个质性数据创造过程的参与者,那么重复研究也是无法实现的.正如Merriam(1988)所言:“在质性研究中,正在被研究的对象都是流动的、多面的、高度依赖环境的,因为收集的信息取决于给予者,以及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技能,还因为质性研究的设计阻止了先前的控制,因此,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信度是不可能的(p.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