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身份的起源

2.2 身份的起源

身份的概念对理解人类意识和发展至关重要.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用身份来探讨“变化中的永恒”,即:“多样化中的统一”之类的哲学问题(Brubaker& Cooper,2000,p.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建议希腊公民把“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作为一种反思自我知识和自我控制的形式.事实上,关于自我的知识可以看作全面了解“世界中的人”的基础(Brubaker& Cooper,2000)。

20世纪早期,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开始出现身份研究的萌芽.身份理论最早源于G.H.Mead(1910,1912,1913,1925,1934)的著作,特别是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思维、自我与社会》.作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身份理论为无数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提供了研究框架.Mead(1934,p.140)提出了自我(self)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结构塑造了自我,而自我塑造了社会行为”.自我是发展的,而非静止的,它的发展出现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换言之,“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及他人互动的结果.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它产生于社会经验中.当自我出现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为自身提供了其社会经验。

Mead(1934)区分了I(主我)和me(宾我),将其作为自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I是自我的积极成分,I通过反思来表达思想,而me是自我需要发展的身份.me拥有这些思想,并认为I发出的声音属于自己(Miller,1973).Mead对I和me的区分,符合交流在活动的社会协调中形成的动态的根植性自我.最初,他的概念结合语言学上认可的社会地位和对执行社会活动与关系的关键角色,来解释自我(self)的形成.Mead的研究明显地带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取向,其强调“作为自我组成部分的身份” 和“作为社会、文化目标的身份”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Mead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明确了“象征互动主义”的概念.但是,最初并没有使用identity (身份)的概念,而是使用了self(自我)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把self的概念改为identity.Erving Goffman的畅销书:《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征》(1959)和《烙印》(1963)将身份的意义在更广泛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Gleason(1983)的“符号历史”认为身份作为一种流行术语,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把身份研究推行起来.Erikson(1968,p.22)认为在心理学范畴内,身份形成是一个反思和观察同时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心理功能的各个层面,个人会根据别人评价自己的方式来评价自我.他强调社会环境中的身份形成以及人们身份形成经历的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每一个阶段都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具有其独特性.Erikson勾勒了一个按时间先后顺序变化中的身份概念.身份不是被个人所拥有的事物,而是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发展的事物(Beijaard,Meijer& Verloop,2004,p.107)。

以Erikson为代表的身份研究和Mead学派的身份研究指向两种不同的现象.Mead对身份的界定强调身份的多维性,而ErikG son的身份研究对实现一种连贯的、持续在成年阶段的身份赋予一种心理动态的意义.Erikson的研究取向关注: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一种整合的、持久的、一致的身份或自我.而Mead的研究强调:个人结合角色、地位、文化形象等来形成自我感(身份)的方式,以及人的这些身份如何影响其情感、动机、行为和能动性(HolG land& Lachicotte,2007,p.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