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

6.5.4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

通过对三名研究对象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的分析,研究者发现:高校英语教师的实际身份和可能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倾向于运用自我调节策略来缩小差异,然而这些调节策略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机构环境的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教师的能动性,导致教师产生脆弱感和倦怠感.另外,由于受到学校改革政策的影响,教师的理想身份和他们的应当身份越来越接近,这表明满足学校改革政策的期待变成了教师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研究者通过建构“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如图6-4),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该模型中:1)教师的实际身份向应当身份的转变,和从应当身份向理想身份的转变,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该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和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和能动的过程.这体现为:高校外语教师要反思自身的实际身份(反思),并对改革背景下引起的情绪失调进行调节和控制(Zembylas,2003,p.113)(情感),同时发挥自身能动性(能动),加强教师学习(认知).2)高校外语教师身份建构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即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观的学校机构(学校和院系改革政策等)、和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教育政策等).其中,院系、学校机构和上级相关教育部门要给与高校外语教师一定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等.这需要高校外语教师加强与学校、上级相关教育部门的协商与对话.因此,在图6-4中,课堂和学校机构这两个层面不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所以用虚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