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源起
1.1.1 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1.3 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现状中的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书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身份的起源
2.3 身份的内涵
2.4 教师身份的内涵
2.4.1 教师身份
2.4.2 教师专业身份
2.5 语言教师身份的内涵
2.5.1 语言教师身份
2.5.2 英语教师身份
2.5.3 工作定义
2.6 教师身份的国内外研究
2.6.1 教师身份研究的理论视角
2.6.2 教师身份的相关研究主题
2.6.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2.6.4 国内外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7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3.2.1 身份定位理论
3.2.2 身份的话语建构
3.2.3 话语中的身份与实践中的身份
3.2.4 身份形成理论
3.3 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3.3.1 可能自我理论
3.3.2 自我差异理论
3.3.3 实现可能自我的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叙事探究
4.2.2 叙事探究和教师身份
4.3 研究者角色
4.4 研究对象
4.4.1 先导性研究阶段的研究对象
4.4.2 正式研究阶段的研究对象
4.5 先导性研究
4.5.1 先导性研究的设计
4.5.2 先导性研究的实施
4.5.3 先导性研究的启示
4.6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4.6.1 数据收集
4.6.2 数据分析
4.7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4.8 研究的伦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
5.1 引言
5.2 张玲的身份发展叙事
5.2.1 童年时期:“我家不够富裕,但是够幸福”
5.2.2 优秀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越来越有成就感”
5.2.3 成为英语教师:“教师就像灯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
5.2.4 攻读硕士学位:“不甘平凡,不断超越自我”
5.2.5 不甘落后的博士研究生:“我不想掉队”
5.2.6 国外访学:“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认识”
5.2.7 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都要有视野”
5.3 李敏的身份发展叙事
5.3.1 童年时期:“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5.3.2 热爱英语的学习者:“我很纯粹地喜欢英语”
5.3.3 成为英语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求知的快乐”
5.3.4 国外访学:“做科研原来是这么有价值的事情”
5.3.5 改革背景下的身份危机:“进高校只是起点,我要继续学习”
5.3.6 国内访学:“科研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5.3.7 访学结束:开启学习的新征程
5.4 宋兰的身份发展叙事
5.4.1 童年时期:“那一瞬间,我长大了”
5.4.2 自主的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5.4.3 成为英语教师:“怎么对学生有益,我就怎么教”
5.4.4 攻读硕士学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5.4.5 硕士毕业留校后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5.4.6 攻读博士学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5.4.7 改革背景下寻找职业发展新出路:“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引言
6.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过程
6.2.1 高校英语教学实践者身份的发展过程
6.2.2 高校英语教师研究者身份的发展过程
6.2.3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
6.3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模式
6.3.1 “发展-停滞-缓慢发展”模式
6.3.2 “建构-解构-重构”模式
6.3.3 “发展-停滞-扩展”模式
6.4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影响因素
6.4.1 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个人因素
6.4.2 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6.5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层级
6.5.1 张玲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6.5.2 李敏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6.5.3 宋兰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6.5.4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引言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3 本研究的启示
7.3.1 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7.3.2 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1 研究视角
7.4.2 研究主题
7.5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7.5.1 研究的局限性
7.5.2 未来展望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节选
附录3 访谈内容节选一
附录4 访谈内容节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