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成为英语教师:“怎么对学生有益,我就怎么教”

5.4.3 成为英语教师:“怎么对学生有益,我就怎么教”

(1)英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者

大学毕业后,宋兰开始在Z校英语系给新生上课.当时,英语系的教师要一边教大学英语课程,一边教英语专业的课程.宋兰教的英语专业的班级大概有40名学生.只有7、8名是本市市区的学生,其他都是来自别的城市或农村.她比这些学生大七八岁,对他们就像姐姐一样.她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教他们精读课.此外,宋兰还教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大学英语课程。

对教学的积极探索

作为英语系的教师,宋兰还是以英语专业的教学为重.系主任非常支持年轻教师对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当时,宋兰经常和隔壁班级的同事商量如何更好地改进教学。

宋兰的课堂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她借鉴从外教或者其他同事课堂上学到的一些好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学.由于不受考试的束缚,她的课堂教学比较灵活.在课堂上,她会安排自己的学生分成6、7个小组,每组4到6个人.然后把课桌拉开围成一个U型,教室的中间腾出场地让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学生们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喜欢上宋兰的课,整个班级有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宋兰会让学生在课外准备短剧的排演.如组织自己的学生排演莫泊桑的Necklace(《项链》),她负责提供道具.在课堂上,每一组都要展示各自排练的短剧,进行评比。

为了提高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宋兰还在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增加口语测试.这是以前考试中没有的.他们还举行过英语小品比赛,学生排演的《我爱我家》和《音乐之声》特别好.她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融洽的师生关系

宋兰的学生很多来自于农村,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尤其是在口语和听力方面,他们跟城市的学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她经常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努力赶上.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她会格外地关心,课下经常和他们谈心.她对学生总是一视同仁.她觉得自己的学生都特别可爱,还帮助每个人取了一个英文名字。

在教这些学生的两年里,宋兰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的.她谈到:“怎么对学生有益,我就怎么教”.比如:她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时候会放一些轻音乐,来减轻他们的焦虑.她喜欢在课堂让学生做一些游戏和活动,学生们都很开心。

做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宋兰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也比较多.她会带着学生去春游.周末或寒暑假的时候,学生还喜欢去她的家里玩,在她家里吃饭.她曾经用钥匙来形容高校英语教师,她认为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通往知识的世界的大门.如图5-6所示。

融洽的同事关系

Z校的英语系有二三十名教师.有的是宋兰以前的老师,有的是新进的年轻教师.老中青教师的关系都比较融洽.英语系鼓励教师们互相听课.听完课以后,同事之间会非常善意地提出一些建议.听课已经成了一种惯例.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有老师听课.当时听课不是为了科研,听课之前大家也不事先打招呼.大家都非常乐意互相听课.宋兰喜欢去听外教的课,从中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当时,英语系教师的课都比较多,大家经常去学校,在一起互相交流,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彼此的关系都特别友好。

图5-6 宋兰的钥匙隐喻

第一篇论文被录用,初露科研潜力

工作第二年,宋兰和同事去北戴河参加Y出版社主办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结束之后,出版社建议每位老师提交一篇论文,然后择优出版一个论文集.当时,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利用英文歌曲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文章.她投稿时并没有抱什么希望.过了两个月,出版社通知她和两个同事,说她们的文章入选了,并邀请他们去北京开会.宋兰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她尝试写的第一篇论文,居然被录用了.这让她备受鼓舞。

(2)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的英语教师

你真的应该走出去看看

在宋兰读大一时,教他们精读的是一位男老师,姓张.张老师的英语口语特别好.宋兰非常喜欢他快节奏的语速,每次上他的课都是精神百倍.后来,张老师全家去了广州.他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和系里的外教和老同事一起吃饭。

1999年,宋兰周围的很多同事都打算报考硕士研究生.但是,宋兰并不特别想考研.那一年,张老师回来的时候鼓励她。

他说:“你这么好的条件应该考出去.你现在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没有到外面,不知道外边世界的精彩.虽然我知道你不虚荣,不向往那种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你真的应该走出去看看”。

宋兰说:“我喜欢做一名大学老师,我觉得挺好的”。

他说:“你喜欢做大学老师,你去北京、上海做老师,一样是大学老师.但是,你在那里当老师,跟你在Z校当老师,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宋兰想了想觉得张老师的话有道理,就憧憬了一下,“自己喜欢做老师,而且她清楚自己也适合做老师.如果自己能到北京、上海的大学教书,绝对不一样”.但是,当时她觉得这就是一个dream(梦),能实现吗?

宋兰问:“张老师,您觉得我行吗”?

张老师说:“我觉得你行.我觉得你条件非常好,真的.你别怕,你去试试.不试你怎么知道不行,我觉得你行,我很看好你”。

在张老师的鼓励下,宋兰决定先试一试。

报考硕士研究生

宋兰在考研上没有做任何一点准备,但是,她不想打没有准备的仗.所以开始并不想报考.但是,在张老师的鼓励下,原来还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她,终于决定报考上海的高校D校。

宋兰对D校这种著名高校都是一直持仰望的态度.但是,自己考研的科目如政治、二外以及专业课都没有复习.在考研前,她做的和英语学习有关的事情就是阅读大量的英文原版作品。

凯西把我带进了阅读的世界

1999年3月份,Z校英语系新来了一名英国女外教凯西,她的性格非常开朗.宋兰和她的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一起做饭、吃饭和聊天.和凯西在一起,她有了较多的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凯西会主动教她很多词汇,她也乐于学习.最重要的是,凯西在偶然之中让她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

从宋兰开始学习英语到她进入Z校工作遇到凯西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有意识地鼓励她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偶尔有个别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但是在她的心里也不会引起重视.她以前阅读的书籍还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课外的只有《新概念英语》,以及大三、大四从外教那边借来的一些英文报纸.她读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汉语的,没有养成阅读原版英文小说的习惯,也没有人给她强调过.英文阅读最多的就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文章选读,阅读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作业

凯西在阅读上给与宋兰很大的帮助.一次偶然的机会,宋兰在凯西家读了一两本简单的英语小说,很快她就喜欢上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她经常中午在学校教工宿舍休息时阅读一本书,晚上回到家里阅读另一本书.她同时读两本小说,都读得津津有味.凯西读完觉得比较有趣的书也会推荐给她.总之,凯西读什么,她就读什么。

凯西把宋兰带入了阅读的世界,让她爱上了英文阅读.所以,在宋兰去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她已经读了大半年的英文原版小说.除此之外,她并没有做任何额外的努力。

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一次参加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宋兰这一生经历的最轻松的考试.因为她知道自己第一年考不上,报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先了解一下考研程序和考试试题.考完之后,她觉得专业课考试的题目并不像想象地那么难.成绩公布之后,她的三门专业课成绩分数都在70分以上(满分100分).这更加坚定了她对自己的信心.她依然热爱英语专业,内心非常渴望提高自己.她觉得如果再次考研是很有希望被录取的。

考研后反思自己的教学

第一次考研后,宋兰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她在反思日志里写道:“我觉得自己属于天生比较自主的学习者,我的认知水平并不拔尖,但是我的元认知水平可能比较高.但是,我当时不懂“认知”和“元认知”这些概念.我在考研之前,科研理论水平比较低,只是对教学很感兴趣,充满热情”。

“我在教学中会经常换位思考,对学生有同理心.我会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希望自己怎么学,或者希望老师怎么教.我在Z校教书的时候,很多教学创新的举动是出于自己对教学的热爱.我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I love English,and I love English teachG ing(我热爱英语这门语言,我热爱英语教学).所以,我会经常跟学生分享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与经验.比如:在口语练习方面,我经常talk to myself(自己给自己说英语).为了记单词,我会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拿出来看一看”。

“在教学方面,我完全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按照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去教.我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称之为——拿来主义.只要我觉得别人的做法是好的,就会积极地借鉴,然后加入自己的元素.但是,我不知道这些做法还有一些理论根源.比如:我在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感到紧张.我会拿出录音机给他们放一些轻音乐.有一点背景音乐,学生就会感觉很放松,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了.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是Suggestopedia (暗示教学法)里边的一个做法.上课的时候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觉放松以减轻他们的焦虑,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我当时的教学没有这种理论知识的支撑”。

考上D校的硕士研究生,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第一次考研分数公布后,宋兰意识到自己有希望考上硕士研究生.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她立刻着手准备第二次考研。

她把所有考研的参考书目都准备齐全,然后自己制定了一个很详细的计划表,并打印出来贴到墙上.每天除了上班的时间,她都按照D校的考研要求开始自学。

宋兰是一个时间管理能力很强的人.她认为每一个成功者都是跟时间赛跑的人,都是会充分利用时间的人.除了复习考研,她还留出了自己的娱乐时间.她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她认为学习不仅是拼时间,而是在有一定时间保证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

宋兰每天一早到学校,没课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学习.周末就在自己的房间里按计划专注地复习.从2000年4月份考研成绩公布之后,一直到2001年1月份第二次考研,她一直坚持按照计划复习。

宋兰觉得整个复习过程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参加考试的时候内心非常坦然.天道酬勤,最后她顺利通过了笔试的分数线.接下来就是面试.由于英语听说能力是她的强项,所以她对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最后,面试很顺利,她被录取为统招生.考上了D校的硕士研究生,宋兰内心无比喜悦和自豪,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但是又似乎在意料之中。

(3)在Z校最后的日子——充满成就感的英语教师

外教走了,宋兰成了专职口语老师

第二次考研结束之后,宋兰开始在Z校进行最后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1999年底,Z校升为本科院校,英语学院(原英语系)原来的外教都已回国,新的外教还没有来.学院的领导决定安排她教口语课.她一人承担起起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七个班的口语课,宋兰成了专职的口语教师。

任务式教学

宋兰教口语课非常得心应手.她上课的方式与外教的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使用任务式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锻炼口语.在学期伊始,她让全班按照顺序编排小组.每周一次口语课.每周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表演小品和短剧.这个活动算作平时的成绩.由班长提前排好名单,每周一个小组,按顺序表演,全班同学一起观赏.学生表演完了,宋兰点评、打分.这种活动基于小组合作,是一种合作式语言学习。

宋兰的口语教学受外教的影响比较大,她非常善于从他们那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外教回国的时候留给她很多很实用的教学参考书.书里介绍的活动都是在交际性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 guage Teaching,CLT)原则之下的一些活动.在那个年代,如果不跟外教学习,中国教师是根本不知道这些活动。

在宋兰最后一学期的一次口语课上,十几个同事来听她的课.听完以后,有位以前教过她的老教师对她说:“听你上课,我非常感动,你讲得太好了.组织课堂的能力,跟学生的互动能力,游戏的设计都很棒.特别为你感到骄傲”。

在Z校的成长与收获

在Z校工作三年,宋兰总结了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第一,和外教的交往,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Z校工作的三年时光里,我和外教的接触比较多,自己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天生比较open-minded(思想开放),在这三年里,我一直坚持阅读大量的英文原版小说.通过这种英文阅读,我会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中西方文化.我会思考两种文化的差异,变得更具有文化包容性,而不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

第二,教学生活让我充满成就感和认同感。

在Z校期间,一方面我在教学上付出很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上进行的小范围的改革创新都得到了学校和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拥有较多的自主空间.我已经从一名新手教师非常顺利地成长为一名经验型的教师.我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加上灵活、西式的教学方法,我的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这三年成功的教学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师职业的选择.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做教师,而且很有教学成就感”。

因此,一方面,宋兰热爱英语这门语言,热爱英语教学这份工作.另一方面,她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理论的不足,很想再提高一下自己,这也是她考研的动力之一.所以,教完最后一学期的口语课,宋兰去了上海的D校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