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7.3.1 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1)高校要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

在“双一流建设”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各高校正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央政策中关于教师发展的诸多思想、理念与高校层面的具体贯彻实施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文秋芳,张虹,2017,p.71).正如本研究中,一些高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其实行的“非升即走”的考核政策导致“科研产出”成为衡量高校外语教师的主要标准.很多“教学突出”而“科研产出少” 的教师成为弱势群体而被边缘化.如本研究中的李敏,作为一个教学突出,而科研薄弱的教师要面临“转到行政岗”的境遇.虽然我国相关教育政策中提出多元化评价体系,但是,在个别“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环境中很难实施.尽管,随着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现象在高校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是,“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依然存在.所以,高校领导一定要在操作层面上开展研究,使得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落地”,使广大一线高校外语教师能够感受到卓越的教学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文秋芳,张虹,2017,p.70)。

在本研究中,高校英语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的态度,如:李敏和其周围的同事对科研都存在消极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如:高校职称考核缺乏公平性、高校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学术圈内论文发表难、以及论文抄袭等不良风气等等(Long& Huang,2017).尽管李敏在访学期间对科研重新产生了积极的认识,但当她回到原来的工作环境中时,仍然会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的职称考核制度要更加严格、公正和透明,让高校外语教师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另外,在改革中,高校对于科研薄弱的高校外语教师要给予教师成长的时间.因为教育改革需要时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这些变革(Molina,2017).高校改革政策的制定者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得学校对教师期待的身份(expected identity)可以实现,即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时,高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系统的培训,支持他们外出进修学习.只有在宽松的制度环境下,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稳步地向前推进,才能真正地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高校要给予英语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首先,教育改革过于重视教师的理性和理性选择,而忽视了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参与(Fenwick,2003).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学校对高校英语教师期待的身份和教师实际身份总是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教师产生种种不适应,如脆弱、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以及他们的职业脆弱感和倦怠感.如本研究中的张玲遭遇的多重身份的冲突、李敏在学校改革中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宋兰经历的职业倦怠感.因此,制定教育政策的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她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其次,教师收入是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会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幸福感,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如:本研究中李敏由于入职后工资待遇不高,长期做兼职工作,没有把过多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只有稳定的收入才能保证教师安心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有利于高校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改善高校外语教师待遇,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

最后,教师的决策和实践行为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hamin,2013).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教育政策的实施者,他们既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动力,也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马健生,2003),而教师话语权的缺失会阻碍教育改革的实施.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高校外语教师应该重塑自己的话语权,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决策(马永双、蔡敏,2016).只有这样,高校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才可以了解高校外语教师在改革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改革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