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本科阶段,她所学专业为英语教育;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她的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兴趣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份研究。
2008年硕士毕业后,研究者在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在那里工作了7年之后,她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素养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于是,2015年她申请了省级“高等院校骨干教师访学项目”,来到S校进修学习.师从Y教授,并在其指导的科研团队(也称为“学研共同体”)里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学术论文和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国内外核心期刊研究主题及趋势追踪等.此外,研究者选修了多门博士研究生课程.通过一年的学习,研究者对外语教学这一领域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且能够较为规范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同时,在访学期间,研究者决定报考Y教授的博士,并有幸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从而以“1+3”模式开启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其中“1” 是指一年访学,“3”是指“3年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
在博士一年级,研究者认真修读了相关专业课程,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寻找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她对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感兴趣,最初阅读了许多关于教师思辨能力、教师自主的文献,但是一直找不到新的研究视角.导师Y教授建议她要更加广泛地阅读国内外文献.后来,她对“教师身份”研究产生了兴趣,并致力于研究高校外语教师身份.研究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时,研究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身份,对“身份”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她的研究方向是: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师教育).“教师身份”体现了她在过去的硕士学习阶段的经历和当前博士学习阶段研究兴趣的一种融合.这也印证了:教师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过去行为和现在情境同时相互作用的结果(Hall &McGinty,1997)。
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也就是2017年6月底,研究者和导师Y教授商议后,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确定为:“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研究”.2017年8月初,研究者系统学习了关于质性研究方法的网络课程,她对“叙事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该方法比较适用于“教师身份”的研究.因此,她决定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的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