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 研究的局限性
(1)“人为理论”倾向
研究者在研究对象故事选择和取舍的时候,并未绝对地做到基于“叙事地思考”(李晓博,2011,p.243),有些故事的解读会受到研究者头脑中固有因果观念的影响.另外,研究者对研究发现的解读,也会受到研究者的个人经验、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一定“人为理论”倾向.但是,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和研究对象保持密切的沟通,不断核实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并基于研究对象的建议,进行及时更正.同时,研究者阅读了很多如何开展质性研究的文献,尽量地保证对数据的理论解读公正、客观。
(2)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研究者在和研究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和他们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研究者”.所以,如何把握和研究对象的距离也让研究者感到困惑.Irving Seidman(2006,p.96-97)指出:“并非我和研究对象的关系越亲密越好,有时关系越是过于亲密,在探究研究对象方面越存在危险”.所以,研究者在把握和研究对象关系的“度”的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有时候,研究对象会表现得过于客气,或者报喜不报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数据解读的客观性。
(3)缺乏课堂观察的数据
虽然本研究收集数据的多种来源可以构成三角验证,但是研究者没能走进研究对象的课堂,这是由很多客观原因导致的,如研究者处于进修阶段,不能持续地跟踪、和长时间的进行课堂观察.未来研究可以走进高校外语教师的课堂,对他们教学实践者身份的发展会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4)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
本研究只选取了三名研究对象,叙述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并不能代表我国所有的高校外语教师,因而无法进行推广应用.但是,这三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故事可以为其他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正如量化研究强调研究结果的普及性,而质性研究不追求统计学意义上的普及性,而是寻求具体的普遍性(Ericks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