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成为英语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求知的快乐”
(1)热爱教学的新手英语教师
因为喜欢教学,李敏硕士毕业后,来到北方一所高校(Q校)的外国语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她给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教授精读课程(综合英语),每周10节课。
在刚入职时,李敏觉得教学是很快乐的事情.她对教学充满激情,经常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每次备课都会花很多时间.在教学方法上,她谈到:“我会受到以前英语老师的影响.但是,我会批判地看待这个问题,会采用自己认为‘对’的教学方法”.李敏用电灯这个隐喻来形容高校英语教师,她认为:“先有电才有灯光.教师只有具备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可以照亮和温暖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求知的快乐,如图5-3所示”。
(2)优秀的公共演讲指导教师
李敏比较擅长指导学生公共演讲.她指导的学生的演讲比赛成绩是全院最好的,曾经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从刚一工作,她就开始指导学生演讲直至今天,而且受到了学院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李敏认为公共演讲就是要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有一年,她带一个学生去参加决赛.当时,她的学生演讲的话题是关于GDP的,学生表现地非常有感染力,受到其他指导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有一位教师夸赞到:“写得真好,把老百姓的真实想法都表达出来了.”看到自己学生的出色表现,李敏发自内心地高兴.作为公共演讲的指导教师,她非常关注和留意电视上一些时事话题的观点,包括一些来自海外的声音.因为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她谈到:“学生有时候想法不够好,但是他们很有感染力,所以你要给他们一个好的idea(观点),他们可以讲得很出彩”。

图5-3 李敏的电灯隐喻
(3)思辨阅读教学的实践者
李敏喜欢阅读,也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她教精读课的教学理念是思辨阅读(critical reading).这种教学理念源于十年前的一次演讲比赛.当时她刚刚开始指导学生,她发现演讲比赛特别注重对一些时事话题的讨论和分析.后来她逐渐领悟到:“思辨阅读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从此,她开始做思辨阅读的教学和研究.从国内某些知名学者开始做思辨量具,她就一直跟踪阅读他们的文章,直到后来这些学者出版了有关思辨能力的专著.特别是2014年以来,她集中地看了大量的思辨阅读类的文献.有些高校学者的思辨阅读研究对她的影响很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李敏在精读课上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文体风格等方面来阅读.她认为讲课只借助课本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会补充一些课外的内容.她在课堂上主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修辞让学生做讨论.在课前,她会根据课文给学生20到30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文章.如果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说明他们已经能看懂课文.上课的时候,她主要和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有时,她会以幻灯片的形式或者是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图5-4是李敏精读课的部分课件图片。
李敏谈到:“精读课的备课量挺大,但是学生的期待不是这样的.有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来处理课文.为什么不讲词汇、语法和翻译?后来,学生反映虽然他们也能把文章从头到尾看懂,但是经过老师这样的处理,他们会理解课文更深层的意思.目前,他们很喜欢,也很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这在他们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回答问题中可以判断出来”。
李敏会反复给学生强调“读写能力”和“思辨性读写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开展思辨阅读的同时,她也会要求学生完成每篇课文后面的词汇、语法和翻译等语言练习.在上“同一门课”的教师里面,李敏的这种做法是与众不同的。

图5-4 李敏精读课课件
(4)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研究者
最近几年,李敏开始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会,名曰“阅读圈”.当时,她教大一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阅读量很少.那时,有教师组织他们做一个“深度阅读”项目,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然后上交阅读汇报.曾经有一个学生向她反映:“一方面时间太‘赶’,因为我们的作业很多;另一方面,如果每次阅读都只是停留在词汇和句法层面,我们觉得不是很尽兴,意义不大”.这个学生的话引起了李敏的思考,她觉得“深度阅读”的做法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后来,李敏在教另外两个班的时候,她看到有的研究者的论文介绍一种叫“literary circles”(读写圈)的做法.如果用在阅读课上叫reading circles(阅读圈).其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看同一本书,每一个成员有角色分工,然后定期聚在一起讨论阅读的内容.她发现尽管很多文章介绍这种活动的效果很好,但是在她的班级里无法开展.因为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她觉得如果不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永远都不会做.所以,她就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英语小说读起,比如:《王尔德童话》、《动物庄园》等。
李敏发现学生存在思辨能力差的问题,就通过开展“阅读圈”活动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做法显示了她开展行动研究的萌芽。
(5)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者
李敏在精读课上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结合文本内容的提问.但是她对该套教材仔细分析后发现:“这套教材并没有提出一些较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而人的思维能力是分层级的.如果按照这个教材来上课,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永远在低水平徘徊.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导到高水平上来”。
李敏发现另一套教材特别好,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活动设计和问题设置.每一个问题都是“脚手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学生根本想不到的文本里面的亮点。
李敏曾经跟他们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推荐这套教材,院长很支持她.她谈到:“那套教材分为四册.第一册是语言学,里面全是文章,给读者提供一个语言学的知识框架.第二册是文学,第三册是社会语言学,第四册是哲学.外语学界曾有学者质疑:‘学生是没有思辨能力,还是没有知识框架’?而这套书同时完成了两个任务.首先四册书读下来,学生的知识框架就搭建起来了.同时,里面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里给了他们“脚手架”.如果学生每一篇都这样反复地练,我很想看看有什么效果”.但是,也有同事不赞同她的看法.他们觉得教师没有能力驾驭这套教材.李敏认为他们说的是事实.但是,她认为:“教师也要发展.教师第一年教的不好,第二年肯定有所改进,第三年肯定会更好,这就是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后来由于Q校出台了政策明确规定:把英语教师的课时减到最少,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写论文和申请项目.所以,周围的同事对教改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系里教师还是用旧教材.但是,李敏已经买了一套新的教材,她觉得自己可以先尝试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