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
(1)张玲的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
在新入职时期,张玲在教学工作上非常努力.她谈到:“当教师就要凭良心做事,要对得起学生”.张玲用“灯塔”这一隐喻来形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因为她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隐喻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它为探索和分析教师内心思想并将其汇聚成具体形象提供了简明的途径(Bullough & Stokes,1994).张玲的“灯塔”隐喻表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作为一名引导者,反映了职中教师对教师角色和义务的看法(Erickson & Pinnegar,2017)。
从教十几年,张玲仍然热爱高校外语教师这一职业.她谈到:“我还是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现在给学生上课也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我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着这些商务案例,学生对我的课也很感兴趣,所以就会很有成就感”.对商务英语教学的热爱及对该课程熟练的驾驭能力让张玲收获了成就感;身份是在“话语中”建构的,“更喜欢做教师”表明了张玲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持续增强的过程。
(2)李敏的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
因为热爱教学,李敏选择了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所以她的教学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内部动机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效能感.在新入职时期,李敏在教学中有很强的幸福感,她热爱英语教学,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但是,外部改革政策对李敏的职业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她失去对教学的热情,产生倦怠感.她谈到:“我原来最大的乐趣就是教学,但是,学校的改革政策让我感到教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科研压力那么大,我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好好备课”.学校的改革政策让教师无法安心教学.李敏谈到:“现在连备课的心思都没有了.现在无论备课还是批改作业,都特别焦虑”.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她选择外出访学.她曾经用“电灯”的隐喻来形容高校英语教师,因为先有电才有灯光,才可以照亮和温暖学生.李敏的电灯的隐喻表明了她的自我反思:高校英语教师只有及时给自己充电,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有能力和资格维持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因此,隐喻是教师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培养自我批判意识的一个工具,是研究其身份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Alsup,2006).访学结束后,李敏在教学比赛中获奖,发出自己教学理念的声音,重拾了教学自信和热情.因此,李敏的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经历了“热爱教学——产生教学倦怠感——重拾教学的自信和热情”三个发展阶段。
(3)宋兰的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
和李敏一样,宋兰选择高校外语教师职业也是出于内部动机.在新入职时期,她曾经对学生说:“I love English,and I love EngG lish teaching”(我热爱英语这门语言,也热爱英语教学).她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英语教师身份体现在对英语学习者的支持(Martin & Strom,2016,p.243).在附录4里,对宋兰学生的访谈也反映了这一点.宋兰曾经用“钥匙”的隐喻来形容高校外语教师,因为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认识外面世界的大门.这一隐喻也体现了她对教师身份的理解,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这和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隐喻可以准确地表达教师身份,详细地表明教师的责任和义务(Erickson & Pinnegar,2017)。
在职中时期,宋兰积极能动地开展教学,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评教分数都很高.她评价这一阶段的教学是:“累并快乐着,幸福感很高”.但是,宋兰从国外访学回来,由于社会环境和学校招生政策的影响,学院的生源质量逐渐走低,导致她在教学中失去成就感,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宋兰选择去国外大学的孔子学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因此,宋兰的职业认同经历了“热爱英语教学(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对英语教学产生倦怠感——寻找新出路”三个发展阶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对三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路径都符合Steffy和Wolfe(1997)区分的教师成长的自然发展阶段,新任教师--学徒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尽管阶段略有不同,但大致轨迹一致.第二,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都经历了从教学实践者到教师研究者的身份转变,而教师学习(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国内外访学,或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学习)对这种转变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