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自我差异理论

3.3.2 自我差异理论

Higgins(1987,1999)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作为一种具体的可能的自我理论(Possible selves theoG ry),能够解释激励自我调节活动的机制.该理论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构念:真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当自我(ought self,或者ought-to self),因而受到了二语习得领域引入的新的二语动机框架的欢迎(Dörnyei,2009).真实自我是指:我们当前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特征的表现;而另外两个概念代表未来可能的自我,我们希望成为的(理想自我)或者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实现的(应当自我).自我差异理论的主要宗旨在于: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或应当自我之间的感知差异,总是和不同差异类型的消极情感相联系(Higgins,1987,1999),这反过来会引起不同的自我调节策略(self-regulatory strategies)来缩小这种差异(Higgins,1996,1998).其中,HigG gins提出的“真实自我”和“应当自我”的概念与Sfard和Prusa(2005)区分的实际身份(actual identity)(即自己认同的身份)和目标身份(designated identity)(即他人指定的身份)非常相似.目标身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消弭实际身份和目标身份之间差距的过程可以看成教师学习的过程。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总是受到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的指引,也就是说,获得理想自我的积极特征需要付出努力;而真实自我和应当自我如果存在差异,在应当自我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避免消极后果产生的策略.因此,在后一种情况中,自我调节活动拥有一种预防定向(prevenG tion focus)(Higgins,1998).当然,对所有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自我都可以获得.自我差异理论认为:我们会受到与我们有关的个人自我的激励(Cameron,1999;Higgin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