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改革背景下的身份危机:“进高校只是起点,我要继续学习”
(1)Q校的背景介绍
Q校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的理工科专业比较强,而外语等文科专业属于较为弱势的学科.尽管该校属于重点高校,但是普通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以李敏为例,自工作以来,她每个月的工资刚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有额外的支出,就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为了生存,她从刚入职时就开始在校外做兼职教师,一直做到今天.连上本职工作,她每周大概有20-25个课时.李敏又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她谈到:“如果想保证教学质量,不累是不可能的”。
(2)Q校外国语学院的介绍
在Q校的外国语学院,李敏一直默默无闻地教书.她谈到:“在我们学院里,教授、副教授比较受重视,在系里的一些重要事务上也比较有发言权.像我这样拥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学院的政策也明显地向拥有正高和副高职称或者拥有较多科研项目的教师倾斜.因为学院目前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教师并不多.在实际职称评定时,更多地是看重科研项目.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大都在国外学习.学院里的教学任务以及一些课外的学生活动,如:学校的学科竞赛培训、辅助教学比赛,都由职称低的年轻教师负责”。
(3)Q校的改革政策
最近Q校出台的改革政策对教师的科研和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70后”、“80后”教师评副教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以及发表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或SSCI(SCI)期刊的论文.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就要“转岗”去Q校附属的独立学院(三本院校)教书或者转到行政岗.目前,学校教师队伍中没有博士学位、和没有副高和正高职称的人非常多.按照新的规定,大概要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教师会被转岗.只保留一些有副高、正高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者教学之星等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
(4)改革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作为“80后”教师,李敏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和科研项目.所以,她不具备评副教授的条件,同样面临转岗的问题.学校政策目前只是停留在文本上,还未正式实施.特别是随着Q校的很多院系被撤掉或者被合并到其他院系,她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她曾谈到:“作为生活在学校底层的教师,我们在学校里面是没有身份的.我们就是那种无形的人,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5)失去教学热情的教师
李敏谈到:“我原来最大的乐趣就是教学.但是,学校的改革政策让我感到教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内心的失落让她对教学逐渐失去了热情.同时,她内心也非常矛盾.她谈到:“科研压力那么大,我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好好备课.但是,每次当我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渴望的眼神,就在想虽然昨天没有全身心地去投入备课,但还是要尽力把今天的课讲好.我以前和学生的关系很亲密,下了课和他们经常交流.但是,现在我不希望他们过来找我,因为我要看书,他们会占用我过多的时间”。
李敏还谈到她的两位同事.在改革政策出台后,其中一位同事在课堂上对学生发泄情绪时说:“我昨天晚上一夜都没睡好,现在还要给你们上课”.但是,另外一位同事从来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我自己科研压力再大,也不能把这种负能量带给学生,我不能让学生失去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李敏认为这位同事能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
在学校改革政策的压力下,李敏变得非常焦虑,连备课的心思都没有了.她谈到:“现在无论备课还是批改作业,都特别焦虑.我以前的确可以从课堂获得很多快乐,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都很开心.学生对老师比较尊重,而且比较乐意学习.如果转岗去三本院校教书或者做行政工作,让我最留恋的就是这些学生热爱学习的氛围”。
(6)改革背景下的反思者
进高校教书只是起点
陷入这种困境,李敏认为责任在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她觉得找到一所高校教书,已经是人生终点了.因为她的外公外婆都是中学教师,他们觉得大学教师是很理想的职业.她现在才意识到“那”只是起点.她在反思日志里写道:
“刚进高校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要和发文章挂钩.我觉得当一个大学老师,上好课就好.我喜欢教学,喜欢阅读,喜欢和学生分享.现在我意识到当时自己没有远见.如果能预料到今天(高校这样重视科研),我工作头几年就会先去考博,现在也不会这么被动了”。
李敏谈到当初没有考博的两点原因:“第一,我当时没有远见,也没见过世面,太安于现状.第二,为了生存,我必须做兼职.我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看书、写论文”。
李敏自称是一位“迷路”的老师,对科研非常迷茫.“我觉得做研究、继续学习都是有意义的事情.是我自己缺乏这样的意识,所以对于科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自己觉醒得太晚了
刚进高校工作时,李敏看到身边有论文抄袭的现象,所以她不愿意去发表文章.她坦言自己一方面没有“精力、体力和财力”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她很鄙视论文抄袭的行为。
后来李敏去国外访学,对“做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正如她的一个同事说的:“那些抄袭的文章都是低层次的,你看看高层次的文章”.她觉得以前看过的一 些研究都没有意义.但是,她现在看到一些思辨类的文章觉得还是挺有研究价值 的.她意识到只有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它的价值.因为这些研究填补了前人的研究空白.她坦言:“自己觉醒得太晚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李敏对科研的认识非常消极.最近几年,她开始转变观念:发表论文,并准备申请教改项目。
(7)改革背景下的行动者
Q校的改革政策对教师的科研考核要求越来越严格,考核不达标就要转岗.与此同时,近两年有大量的海外博士排队进入该校.学校对这些人实行非升即走制,他们的工资待遇高,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要求也高.意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李敏决定离开学校去国内一所著名高校S校进修学习一年。
李敏申请访学并不顺利.由于学院很多教授和副教授都在国外学习,系里从事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希望教师能够一边坚守岗位、认真教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复习考博.李敏清楚地认识到访学的必要性,即使面对再大的阻力,都会走出来,哪怕回去后被“转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