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不甘落后的博士研究生:“我不想掉队”

5.2.5 不甘落后的博士研究生:“我不想掉队”

(1)良好的团队,系统地学术训练

张玲去E校读博时,女儿整整一周岁.在开学前一天,她的父母把孩子带回了老家.因为是在职读博,所以她一边在单位上班,一边修读博士课程.她谈到:“那时候,L校的政策还比较宽松,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学院的领导也比较关照我,每周只给我安排两节课,让我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安心读博.我的导师在我读博那一年招了四名博士生.大家学习上互相鼓励,齐头并进,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

对于张玲来说,真正懂得系统地做科研还是从读博开始.她谈到:“硕士阶段做论文都是按照导师的要求去收集数据.但是,并没有站到一个高度上,没有特别清晰的科研意识”.在读博期间,她导师的团队每周都举行研讨会.参与研讨的还有导师指导的访问学者.研讨时,首先由一名博士生做汇报.然后,汇报结束后,其他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导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她觉得参加研讨会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导师在场,每一名博士生都要发言.她谈到:

“作为一名博士生,思考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每次汇报结束后,大家或各抒己见,或唇枪舌剑,气氛非常热烈.你看问题要比较深刻、比较犀利.汇报人有不足的地方你应该能指出来,而且要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所以,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说得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会形成一种科研意识.那时候,我经常去参加学术会议,听的讲座也很多,对不同领域都会有一些涉猎.随着知识的积累,我逐渐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或者看法.比如:遇到一个研究话题(research topic),我脑子里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思路: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比较合适,怎样来进行深入地挖掘.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时候没有太深的体会.现在回想一下,那种研讨真的挺重要,对自己的学术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后来写博士论文奠定了基础”。

(2)博士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张玲看来,读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最后撰写博士论文的阶段,她的科研意识明显地增强了.在写博士论文之前,虽然养成了科研的意识,但是她还是有点懵懂.到了读博最后一年,尤其到了博士论文撰写的最后阶段,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博士论文是一个system(系统).张玲把它称为“系统工程”.在二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写出来之后,她发现论文前后章节必须要紧密联系.她谈到:“如果在论文前面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部分费了很多笔墨,在后面的研究设计和讨论的章节根本用不上,这是不行的.后面的章节必须要基于前面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篇博士论文,总共七八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之间是层层递进、是有逻辑联系的”.读博期间,张玲一边教课,一边收集数据.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基于她的课堂教学写出来的.她认为:“把平时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学术”。

(3)我不想掉队

张玲三年的博士生活过得很艰难.在她读博二时,丈夫和父母都不在身边.她自己一个人一边读博,一边要处理学校里的各种事情.由于对自己的身体过于疏忽,她得了腮腺囊肿.当时,医生的诊断结果表明不排除是恶性淋巴瘤,必须做手术.这次生病对她的打击很大,尤其对她的身体的创伤很严重.因为动手术的地方挨着很多神经,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后,她的记忆力明显地下降了。

在后来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导师觉得她身体不好,建议她延期毕业.她很明确地表示坚决不延期.她谈到:“和我一届总共四个同学,大家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如果毕业时其他人都戴上博士帽,很开心地在那里庆祝,而我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很落寞.这种感觉是我受不了的,我不想掉队”.虽然当时身体很虚弱,但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她还是拼命坚持把论文完成,并顺利毕业.以她的博士论文改编的专著也在同一年顺利出版。

后来,张玲谈到:“那时年轻,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咨询一下中医,吃点中药,肿瘤可能就消下去了.去看西医时,医生都建议说动手术.现在回想一下,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个手术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尤其当忍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你会感到很绝望,很痛苦.其实,健康才是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