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 改革背景下寻找职业发展新出路:“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产生倦怠感的英语教师
宋兰从美国访学回来之后,开始教新的一届的学生.在她出国前,学生生源和基础都不错.学生很认可她,她教得很有成就感.每次下课以后虽然累,但是很快乐.但是回国后,她发现生源质量明显不如以前.因为整个“大气候”变了,比如:公办高校扩招,民办学校增加,很多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等.为了争夺生源,学院的招生政策也发生了改变,把新生入学门槛放得很低。
在教课时,宋兰发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上课不能全用英语讲课.如果说稍微有点复杂的英语,学生就听不懂,她只能一直用很简单的英语讲课.学生的反应比较慢,也不是特别积极主动.但是,她还是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虽然他们的态度还算认真,但是由于英语基础太差,她有时候感到很无奈.后来学院的招生人数大大减少.特别是近几年,生源质量一直走下坡路.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却没有以前那么强的成就感,慢慢地心生出一点倦怠.在指导硕士研究生方面,她谈到:“最初的两年很有新鲜感,但是教了两轮以后再教同样的内容,虽然也会增加新内容,但仍然会觉得没有太大的挑战性”。
(2)遇到专业发展瓶颈的英语教师
评上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之后,宋兰在科研上遇到了瓶颈.她谈到:“以前做的行动研究方法很好,也付出了很多.但是,那些内容都已经研究过了.如果继续研究下去,没有什么新意.而且学生基础太差,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兴趣,也很难再有新的研究发现”。
另外,宋兰的丈夫去了国外一所大学的孔子学院工作.家庭琐事和孩子的教育带给她很大的压力,她感觉精力不够用.而且宋兰患有腰间盘突出,如果长时间坐着,颈椎、腰椎都受不了.她谈到:“根据我的身体情况,在科研上,我可以迈小步、不停步,慢慢地积累.哪怕到了退休的年龄,自己的条件够了,可以评上教授也很好.我不会停止脚步,也不会退出学术圈”。
(3)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英语教师
在宋兰感到倦怠的时候,她的丈夫建议她去孔子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为他的丈夫要在国外工作2至4年,一家人不适合长期分居.另外,丈夫工作所在的孔子学院和D校合作办学,作为D校的教师可以优先申请去那边教汉语.宋兰在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一起带过去.孩子可以读国际学校,一家三口也可以团聚。
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宋兰决定去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她谈到:“这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学了英语专业以后,我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教外国人学汉语肯定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可以用英语去教汉语,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作为native speaker(说本族语者),我的普通话说得很好.而且我的专业是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所以,我教外国人学汉语肯定没有问题.这跟教中国人学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她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读博期间,宋兰结识了在美国K校工作的Y老师.Y老师对宋兰的影响很大.她是K校现代语言学系、汉语专业的主任,是上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去欧洲留学的中国人.回国后她已经40岁,又去美国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留在那里,后来全家移民美国.Y老师40岁开始在美国闯荡,非常有冲劲.现在已是一位70多岁、但精力充沛的老太太.在K校,她一手创办了汉语专业,属于元老级的人物。
宋兰非常感谢Y老师,因为从申请国外访学就受到Y老师的引荐.到了美国之后,Y老师无论从生活还是学习上都给了她很多帮助.特别是学习上,她介绍宋兰去他们学院听课,带她去参加学术会议,帮助她解决博士论文的困惑,还给她修改期刊论文.跟着Y老师,宋兰和K校中文专业的教师“混”在一起,过年一起包饺子、搞文化活动、练书法、贴对联.在耳濡目染中,宋兰对这个专业有了一些了解.有一次Y老师跟她说:“你的条件这么好,回到D校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想过换个学院?哪怕到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都可以”.她说:“我没有想过,其实我对教留学生有点感兴趣.先把博士论文写完,回去看看,以后有机会再说”。
宋兰的丈夫也鼓励她说:“随着咱们中国的强大,对外汉语这一块儿可能就要发展了.你是外语教学专业的副教授,又是博士,教学经验丰富.你绝对没问题”.宋兰觉得去国外教汉语,换个专业方向也可能是“a new way out”(一条新的出路).自己依然从事语言教学,学的二语习得理论还能发挥作用。
新的出路
宋兰在出国之前,遇到一位同事Q老师,他是年轻的博导.他得知宋兰出国的事情后说:“你可以研究那边的人怎么学汉语,那里是个多语环境,光是研究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就够你研究的了.你要把学的二语习得理论跟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你的优势在于你受过比较良好的科研方法的训练,你要有科研意识,有数据意识”.同事的鼓励让宋兰充满信心.她计划今后在从事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收集一些数据,然后慢慢地再找一些切入点.比方:TBLT(任务教学法),情感与外语教学,包括动机、焦虑、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都是她以前研究过的,有一定的基础。
D校作为“双一流”高校,其新颁布的学校政策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宋兰谈到:“教学科研岗位的高级职称比往年的要求提高很多.学院也在申报一些精品课程.学校改革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目前,自己在科研上出现了瓶颈,如果去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也许会发现新的研究契机”。
宋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谈到:“我觉得这是一种改变.女儿到那边读国际学校可能更适应.我和丈夫可以换一个领域为国家做贡献.虽然我已经年过四十,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新的出口也不错.英语没有丢,也能把汉语捡起来.能够去国外传播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我觉得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学院领导也希望我能够在国外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化办学.总之,我对未来还是很期待的.肯定有困难,但是我们不要怕,要努力、积极地去解决.”
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不久,宋兰去了国外隶属于一所公办大学B校的孔子学院,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宋兰经常主持和参与各种中国文化活动,如中国书法、民乐演唱等等.她和学生、同事相处地非常融洽.她会积极地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汉语.有一次,她通过播放中国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来教学生通过唱歌来学习汉语.她还会认真地批改学生书写的汉语作业.看到学生的进步,她会非常高兴,在作业评语中会给予中肯的表扬。
与此同时,宋兰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换了一个工作环境,也换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教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以及观察他们的汉语习得过程,宋兰对语言习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她逐渐突破自己的科研瓶颈,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耕耘、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