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教师身份的内涵

2.4 教师身份的内涵

教育领域,教师身份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CherryG holmes,1988),它被作为一个分析性的概念来研究教学和教师教育.在普通教育中,教师身份的研究比较丰富,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关注点和研究方法(Beauchamp &Thomas,2009;Beijaard,Meijer& Verloop,2004)。

表2-1 身份的四个维度(Gee,2001)

教师身份的早期研究倾向于把身份的建构看成是单一、静止的过程(Day,Kington,Stobard &Sammons,2006).很多教师身份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Beauchamp &Thomas,2009),社会文化理论就是质疑这种观点的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身份被理解为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一种积极的、不间断的变化过程.在该理论视角下,身份不是一系列内在的特征,而是在人们的互动中一个持续建构和协商的过程(Bloome,Carter,Christian,Otto & Shuart-Faris,2005).AyG men(2012)指出:身份是多维的,是充满冲突的,是关系的、协商的,是在话语中建构的.在教师身份的范畴内,有诸多用来描述身份变化的术语,比如:“developing”(发展)、“forming”(形成)、“shaping”(塑造)、和“building”(建构)(Beauchamp &Thomas,2009),每个术语的内涵略有不同.“发展”强调身份的历时演变过程,“形成”强调一种新的身份的建构,“塑造”强调外部因素对身份的影响,“建构”强调身份形成的社会性、动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