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国外访学:“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认识”

5.2.6 国外访学:“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认识”

张玲博士毕业之后,申请去美国访学.从拿到邀请函到办理签证和护照只用了三个月.不久,她带着女儿去了美国的W校去访学。

在W校,张玲学习了《中国文化》、《课程发展》、《符号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她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意识到做科研要讲究系统性.研究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追根溯源,尽可能获取一手的资料.她谈到:“国内很多人做研究都是用的二手资料,都是把别人的文献综述拿过来用.你研究一个知识点,如果能找到最早的一手文献,就可以确定一下作者到底怎么讲的.后面引用的人可能是断章取义,也有可能翻译得不够准确.要多读原著.尤其是国外的那些著名学者的文章,要把源头找出来.”。

张玲还意识到在遵守研究伦理方面,国内和国外有很大差异.她谈到:“在国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一个questionnaire(问卷调查)或者interview(访谈),在美国那边不行.如果你要找人做问卷调查,第一,可能没人帮你做问卷.第二,他们把关很严格.因为研究对象提供给的问卷数据里涉及到他个人的倾向、喜好,这是他们的隐私.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当时在美国,我想针对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的培养,找那边的本科生来做一个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国外导师就很认真地跟我说:‘这个不容易做.你要做的话需要提前通过测试,测试合格后,还要和研究对象签协议,由导师授权后你才可以做,否则就是违法’.在我们中国很容易,美国那边非常严格.尤其是这种大面积的问卷调查.这些经历,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认识”。

去美国之前,张玲在读大学时接触过一些美国文化的知识,自己工作后在教学上也有一些积累.但是,她并没有切身地体会过美国文化.到了美国,她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

她谈到:“那边的人非常地友好.他们很喜欢过节日,两个礼拜就会有一次,你会看到种各种各样的游行活动.当时,我女儿在那边上幼儿园,我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活动.有一次,我跟女儿参加了学校的义卖活动.当时,我们摆了桌子在路边卖饼,在广告牌写上字,还要吆喝几声.卖完后把钱捐给学校.当时觉得很开心,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或者丢面子.这是一种culture(文化).在中国,我们可能觉得站着卖东西会有一点丢面子,会有所顾忌.但他们认为这很正常.这种活动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慈善心理.也就是说,你要热爱你的学校,为你的学校谋取福利.同时,你要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

因为读博期间身体损耗得太厉害,在美国访学那一年对张玲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光.她坦言:“在这里没有太大压力,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