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近三十年来,随着教师教育研究越来越关注教师身份,教师身份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成果日益多样化.但是,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仍然发现该领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在职教师身份发展的历时研究较少
目前国外关于教师身份发展的相关研究大都以职前教师、新手教师、学生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折时期的身份发展,较少关注在职教师的身份发展,特别是关于“经验型”的教师的研究明显偏少(Martel& Wang,2015)。
学生教师从教师教育项目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必须要经历一种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identity shift).但是,进一步的身份转变和发展会出现在以后的实际教学实践中,乃至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这种转变是在学校环境或更大的社区环境中互动的结果(Beauchamp & Thomas 2009,p.175).职前教师只是表明了教师身份的一种暂时的意义,这种暂时性也许只出现在他们发展的这一个阶段,教师教育项目只是一个理想的起点,它为新手教师注入了一种身份发展的意识(Beauchamp & Thomas 2009,p.185-186).因此,教师身份发展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新入职阶段,而应该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历时视角来考虑教师身份发展的过程及影响教师身份发展的各种因素。
(2)对高校教师的研究者身份关注较少
国外研究较多地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发展,而高校教师身份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教师身份发展方面,高校教师有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角色,如研究者角色,应该将教师实践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联系起来考虑(van Lankveld,et al.2017,p.326).目前,也有一些中国学者研究开始关注高校外语教师研究者身份.但是,相对于教师实践者身份以及其他身份,数量还是偏少。
(3)国内实证研究少,偏爱量化研究
在国内,很多有关教师身份的研究大多采用思辨研究范式,热衷于对某种社会现象中的教师身份的解读和论述,而开展的实证研究太少.相对于国内,国外教师身份的研究大多数都属于实证类研究.另外,国内研究方法倾向于量化研究.国内教师身份研究一般采用问卷调查、量表等方法来调查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而国外以质性研究为主.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如(多模态)叙事探究、个案研究、(网络)民族志研究,生命史研究、自传研究等等。
(4)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较少
在理论视角上,国内外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理论,而对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理论使用较少.特别是心理学视角下对中国高校外语教师身份的研究更不多见.另外,国内教师身份研究较多关注影响教师身份的外部社会文化因素,而对教师情感、教师反思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关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