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张玲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实际身份”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当前对自己专业身份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它体现了教师当下的真实存在状态.“应当身份”是指学校、院系在改革政策下对高校英语教师指定的身份.“理想身份”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张玲对自己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实际身份”的认识是:L校外语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同时,在教学上,她还是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者和积极能动的教学改革实施者。
张玲觉得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就是能够评上教授.她谈到:“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评不上正高职称的话,到退休时候会非常遗憾”.所以,张玲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理想身份”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教授”。
随着学校改革推出了新的教师考核政策,张玲面临的考核要求是:在科研上,三年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一项,在教学上,要有重点课程,或者是在线课程.如果申请正高职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基本条件.所以,张玲想要评上正高职称,她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应当身份”是“拥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学和科研兼顾”的英语教师。
目前,张玲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的“实际身份”和她的“理想身份”以及“应当身份”之间还存在差异,所以她采取了“自我调节策略”(Higgins,1996,1998),如: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积极地撰写论文。
但是,张玲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态度并不乐观,她谈到:“国家社科太难了,我已经提交了.但是结果很难说.顺其自然,就算没有成功,我也会把它运用于完善我的教学实践。
“平衡性”是实现可能自我的一个基本条件,即:“当具体的积极自我(如:立志成为某人)与同样详细对应的消极自我(如:当志向无法实现,害怕成为某人)相匹配,那么自我调节的效果会更显著”(Oyserman et al.,2006).但是,张玲意识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的难度,而是持一种努力但又顺其自然的态度.所以,在实现“可能自我”或“应当身份”的过程中,不符合“平衡性”的条件。
另外,张玲在多种身份的冲突之中难以达成妥协(Liu & Xu,2013).在教学上,张玲既是一名商务英语教师,还是商务英语梯队的负责人;在科研上,她是外语教学方向的带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生活上,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因此,在学校新的科研考核政策的要求下,张玲的多种身份产生了冲突.“中心性”是实现可能自我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即“我们在和他人的互动中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因而我们拥有很多与这些角色相关的可能自我.为了使特定的可能自我对我们的自我调节施加影响,它需要在我们的工作自我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Leondari et al.,1998).但是,对于张玲来说,目前她无法把过多精力放在她的应当身份上,即:把“拥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较多的科研产出”的英语教师身份放在主导地位.她谈到:
“现在两个孩子,我觉得有点吃力,特别难平衡.今后我会加强时间管理.学术上我还是会尽我所能.”
因此,张玲的实际身份和应当身份存在着冲突,影响了其理想身份的实现,导致了其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