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教师身份研究的理论视角
随着教师身份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国内外研究的理论视角也更加丰富.研究者们运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对教师身份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
2.6.1.1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
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也是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机构环境和政治环境里,通过感知、行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协商(Edwards & Burns,2016,p.735)。
Penuel和Wertsch(1995,p.83)建议关注:研究者在“当地活动场景中研究身份”,因为研究对象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身份.他们还建议:为了分析文化历史因素在身份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最好把“调节行动”看作一个分析单位;他们认为身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个人在自我活动中认同自己,并通过文化资源的调节学会组织和管理自己,从而以某种身份做事.身份对个人意义重大,它是积极内化的自我意义;但是,他们和Erikson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认为身份和集体的社会身份相关联.Wertsch(19 91)和Holland(2001)等学者指出:身份和活动密切相连,要结合文化意义来理解身份,因为人们在和社会身份联系中发展自我和形成文化角色。
近十几年来,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日益增多.如:Lasky(2005)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借用调节能动性的概念来分析教师身份、教师能动性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Lasky 指出: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早期发展会塑造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作为教师的目的感;教育改革对教师期待的身份和教师的实际身份存在差距,导致教师能动性受到限制;日益增加的问责制让教师在面对学生和管理教学时产生职业脆弱感.Gao(2008)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中国大陆教师的职业脆弱感;并指出:教育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关系和教师对他们专业身份的认识;复杂的学校关系,如教师和校长、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加重了教师的脆弱感;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公众对教师产生较高的期待,让教师承受沉重的文化负担;日益商业化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环境,让教师变得更加脆弱.Tao和Gao (2017)运用社会文化理论,探究了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能动性和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学者在社会文化理论视野下,运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来分析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学习所引起的教师身份的改变,如Jiang和Zhang(2021)以“角色身份的动态系统模型”(DSMRI)(Kaplan &Garner,2017)为分析框架,探究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在从通用英语教师向商务英语教师转型中教师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师身份的改变程度。
2.6.1.2 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
在生态学理论视角下,身份是一种生态建构(Lopes,2009).研究者使用“概念自我”(conceptual self)来表示身份.所谓“概念自我”是指:我们如何理解自己,我们认为其他人如何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自我好比一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它在世界中构建我们自己的位置”(van LiG er,2004,p.115)。
近年来随着语言教师身份研究呈现出生态学的转向(De Costa& Norton,2017),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来研究教师身份的发展建构(Lopes,Boyd,Andrew & Pereira,2014;Morgan & Martin,2014;Kubanyiova & Feryok,2015;Raus,2016等)。
Kubanyiova和Feryok(2015)呼吁采用至下而上的方法,在教师的生态实践中来探讨教师内心生活世界的复杂性.Morgan和Martin(2014)倡导语言教师身份研究者从“课堂作为生态系统” 的视角来分析教学实践的动态性。
Lopes、Boyd、Andrew和Pereira(2014)指出:专业身份建构是一个生态学概念.Raus(2016)认为在促进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师教育中,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是教师身份建构的关键概念.Raus的研究论证了生态自我的概念,并建议使用Esbjörn-HarG gens和Zimmerman(2009)的生态自我模式和Saksí(2005)的意图模式来解决如何支持教师教育中生态自我发展的问题。
2.6.1.3 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
在心理学视角下,身份等同于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Lauriala& Kukkonen,2005).比较著名的身份理论有Markus的可能自我理论(Possible selves theory).Markus和Nurius(1986)首次将“可能的自我”引入人格心理学.可能的自我是指:人们对未来自我的一种概念,即个人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某种个性化或社会建构的形象。
在心理学领域,身份和自我概念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变化的.Lauriala和Kukkonen(2005)在“自我概念形成模型”中借用了Higgins自我差异理论的三种构念:——实际自我(actual self)、应当自我(ought to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
另一比较著名的理论是Higgins(1987,1999)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作为一种具体的可能的自我理论(Possible selves theory),能够解释激励自我调节活动的机制。
目前从该理论视角下解读教师身份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这类研究,如:Kubanyiova(2009)探讨了语言教师发展的可能自我的实现问题.Kubanyiova(2012)采用Markus的可能自我理论和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分析了8名斯洛伐克EFL(英语作为外语)教师的自我概念的改变。
也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教师身份.Tran、Burns和Ollerhead(2017)调查了在新的科研政策下英语教师的经历以及政策对他们的学术身份和情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对科研政策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热情的适应者、带有压力的支持者、丧失信心的追随者、不满意的执行者.研究者建议:高校领导和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教学人员不同的学术身份和他们对政策不同的情感反应,引导他们参与关于工作角色转变的对话;同时引导教师采取适应策略,避免经历身份的冲突。
2.6.1.4 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教师身份研究
在语言学视角下,研究者多关注教师身份的隐喻研究.隐喻是一种话语风格,很多研究表明隐喻可以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身份的形成(Ball& Goodson,1985;Bullough &Stokes,1994;CalderG head& Robson,1991;Lakoff&Johnson,1980).隐喻是教师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培养自我批判意识的一个工具,是研究身份认同的一个有效途径.隐喻话语可以创造和增强个人和专业身份(Alsup,2006)。
国外关于隐喻与教师身份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学生对教师的身份隐喻,以此来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Nguyen,2016).2)教师的自我隐喻,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师角色、义务的看法和对于教学的假设(Erickson & Pinnegar,2017).Ma和Gao(2017)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师描述教师身份时使用的隐喻,并指出:隐喻是理解教学复杂性的强大工具,反映了文化、历史和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对教师身份的影响。
也有学者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关注教师“话语中的身份”(JohnG son,1997 Trent & DeCoursey,2010;Nguyen,2016;Ma &Gao,2017;Erickson & Pinnegar,2017等).教师身份要通过语言和话语得以建构、保持、和协商(Trent,2015)。
国外学者对话语的关注,往往强调权利关系中的教师身份,如:Trent和DeCoursey(2010)分析了在香港中学工作的大陆新手教师的身份发展过程.研究者从话语和实践的视角分析了教师的学生时代的学习经历、职前教师的经历对教师身份建构的影响。
国内学者多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教师的话语身份.如:袁舒雯、邵光华和魏春梅(2013)从教师课堂话语的视角分析了教师的课堂身份.他们认为:教师不断内化的是科学的、道德的伦理身份,从而导致教师的个体话语被工具性话语覆盖,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王文智(2015)概述了改革开放后“减负话语”中教师的尴尬身份,并分析了“学生负担”话语模式演变中教师身份的建构.研究指出:教师身份是话语的、历史的建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