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实现可能自我的条件
虽然真实自我和可能自我(理想自我或应当自我)的差异会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有研究表明:仅有可能自我的存在未必会引起激励行为(Markus& Nurius,1986;Oyserman et al.,2006),也就是说,缩小真实自我和可能自我差异的自我调节机制未必发挥作用.因此,虽然可能自我的功能之一是自我提升,比如:提升我们的自尊或幸福感,但是,这不足以达到我们想象的目标.相反,自我调节活动需要被激发(Oyserman et al.,2004).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可能自我必须在我们可获得或可接近的前提下,才会引发自我调节的行为.但是,实现可能自我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1)中心性
我们在和他人的专业或个人的互动活动中,会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因而我们拥有很多与这些角色相关的可能自我.为了使特定的可能自我对我们的自我调节施加影响,它需要在我们的工作自我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Leondari et al.,1998)。
(2)详细性和具体性
个人对他们可能的自我应该有非常详细、具体的认识,这和那些对可能自我只有一个模糊形象的人相比,他们更有可能付出努力来实现目标(Leondari et al.,1998;Markus&Nurius,1986)。
(3)可行性
不仅要重视可能的身份的详细性,而且要确定实现可能自我的具体步骤策略和应对可能身份实现的社会环境的行动规划(HigG gins,1996;Markus & Nurius,1986;Oyserman et al.,2004,2006;Pizzolato,2006)。
(4)概念上的理解性
为了让一个可能的自我能激发恰当的自我调节策略,在概念层面上,我们必须理解我们在特定的未来志向上所有付出的意义和启示(Pizzolato,2006)。
(5)在社会环境中的可模仿性
如果个人可能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具体策略可以在具体社会环境中被模仿,那么自我调节会更有效果(Oyserman,et al.,2006;Oyserman and Destin,2010).与此相反,如果无法获得这种可能自我的模式,或者在相关社会文化或社会政治环境中重视的可能自我与个人的期待的可能自我产生矛盾,那么社会环境也会成为构建适应性可能自我、和激发他们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限制因素(Markus& Nurius,1986)。
(6)主观上的最接近性
即使可能自我处于我们自我概念的中心位置或具有中心性,如果实现起来太过遥远,那么我们也未必采取目标驱动的行为(Peetz et al.,2009)。
(7)平衡性
当具体的积极自我(如:立志成为某人)与同样详细对应的消极自我(如:当志向无法实现,害怕成为某人)相匹配,那么自我调节的效果会更加显著(Oyserman et al.,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