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教育事例剖析】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在个人生命进程与社会发展交融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高度的担当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有我们最美丽的白衣天使,有我们最可爱的志愿者,有我们最亲近的共产党员……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担负起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斗。“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每位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员,与班级学生交朋友,同班集体共同成长。在为班集体服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做“大事”,有的学生做“小事”;有的同学“正在做”,有的同学“已完成”,有的同学“尚未做”;有的同学做着“显性”的事情,有的同学做着“隐性”的事情;有的同学“敞开做”,有的同学“悄悄做”;有的同学直接参与,有的同学间接支持……这里面是否有一个曾经的“我”?“我”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担当,服务集体,实现价值。作为老师,应当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角色、贡献,用真情对待学生的真心。

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班集体建设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来展现学生为班集体服务的事迹。《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在课程教学中会涉及班级同学间的交往;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在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师生间交往;尤其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该单元以三课六框的篇幅来论述“我与集体”的话题。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真实的学情,对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归纳总结、提出要求,进而帮助学生在担当中成长。

同时,当个人离开班集体,融于社会之中,在社会发展之中实现自我价值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我的毕业季”“学无止境”进行教学。可以结合人才市场招聘条件、上岗继续学习提高等素材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实践,培养综合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在第二课时“多彩的职业”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担当引申到就业中对劳动者敬业精神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初中阶段在班级、学校中的各种担当是一种学习,也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担当中更有责任心,而且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热爱自己的职业,尽心尽力地履行岗位职业要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断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孙中山先生曾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教育发展如此,学生成长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