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4.创新教学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有效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而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形式的采用上显得捉襟见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也显得漫不经心。因此,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发展、保护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除常规的案例分析、情境体验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开展心灵对话、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心灵笔记、心理小读本、心理故事会、心理小调查等教学活动形式。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进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在此案例中,小杨因第一个事情未做好,产生负面情绪,进而把接二连三出现的不好结果归纳概括,出现了情绪性焦虑,即“一种问题导致焦虑,再遇到其他问题时将这种焦虑带入其中,不断否定自我,产生紧张、放弃的思想与心理”。究其根源,就是出现情绪问题时没有及时做好疏导和管理,导致一步一步情绪焦虑。“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管理好情绪是很重要的。袁老师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的分析,及时发现了小杨问题所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绪推理”的情境,并与之分析、交流,帮助小杨从中正确认识问题所在,有效解决了小杨的困扰。

我们每个人都会因各种因素产生情绪,或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每个人或因学习、工作等因素都会产生焦虑。一般而言,焦虑在大家眼里带有贬义色彩,因为焦虑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同时,焦虑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排解,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给予学生正确、科学的引导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开展“情绪”相关的话题。

在“青春的情绪”一课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基本类型、情绪的产生、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与影响。在“情绪的管理”一课时中,可以结合该案例情景,与学生共同分析情绪的表达需要恰当的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情绪,这样也才不会让自我的负面、消极情绪通过表情、语言、行为声调等影响他人。有人曾说:“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其实,我们思政课教师可以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分析的是管理负面情绪、消极情绪,那么,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否也需要管理呢?情绪也需有度,不管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消极的,都要做好管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正常学习与生活。

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内容:

其一,不可“重智育轻德育”。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初一和初二的教材之中,在一线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一上下学期、初二上期课时较少。在学生面临考试时,教师就让学生单纯背背知识要点,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变化,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其二,不可“重课堂交流轻课后关注”。在课堂中,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教学情景、互动探究、游戏、心理测验等各种方式开展教学,然而,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和每个学生进行交流,难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一线中常见的现象是,课堂很活跃、发言很积极、活动很精彩,但课后就冷冷清清。比如,在心理测试中,老师课后可以多分析学生测试的背后影响因素,发现不同学生的问题,多些关注和观察,课后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心扉。这样,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

其三,不可“重处理轻隐私”。在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不可放大或做消极暗示,更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的隐私。比如,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谈话交流应该选择在比较宽松的环境进行,不要在其他老师、其他学生面前随便提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若看心理医生需请假,教师可以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不可以各种语言来责备学生不上课;等等。所以,教育是一件细活,多些耐心、细心和爱心,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