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2025年11月08日
【教育事例剖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形式和主阵地,在深化和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适应和满足初中学生成长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了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元素,设置了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内容。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载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充分借助教材内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健全心理品格的重要途径。
就现实情况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在很多方面认识不足、判断不清、行为不当。比如,我们在本书中谈到的学生自残现象、情绪焦虑问题、集体相处问题、与他人相处问题等,都涉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可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