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栏目”处理
(1)重视学生经验,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活生生个人。把学生个体经验作为学习起点、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追求,也应当是教学的追求。教科书在每一框题的起始位置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这一小栏目,“运用你的经验”直接与框题教学内容相联系,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本框题之前所具有的经验,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应合理有效运用该栏目。
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中的小栏目“运用你的经验”(第8页)的内容为:
警察叔叔抓坏人可厉害了,我长大了要当警察——幼儿园的小波
我最喜欢去爸爸的蔬菜大棚帮忙,我长大以后我想建更大、更好的蔬菜大棚!——三年级的小美
我的梦想是拥有七彩人生,我想去周游世界,我想做环保志愿者,我还想……——七年级的小文
……
你的梦想是怎样的?
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在教育事例呈现方面,该栏目呈现了幼儿园的小波、三年级的小美、七年级的小文的梦想,同时单独留有一个空白位置。在设问方面,共设置两个问题“你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该“运用你的经验”栏目立足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以幼儿园的小波、三年级的小美、七年级的小文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人的不同梦想为指引,同时单独留有一个空白位置。空白位置可以填写他人的梦想,也可以填写自己的梦想;可以填写曾经的梦想,也可以填写现在的梦想……为空白位置内容的填写预留了足够空间。
但,第一个设问“你的梦想是怎样的?”为案例中的空白位置填写指明了方向,即在明确他人有梦的基础上,意在让学生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因为有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进而支撑本框第一目“有梦就有希望”的教学。
同时,第二个设问“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开线性思维,增强反向思维能力,即该设问不仅暗含梦想的意义,更在于强调实现梦想,让学生在明确少年编织梦想的重要意义、少年的梦想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后,重在强调“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进而衔接第一目“有梦就有希望”的教学内容,又支撑第二目“努力就有改变”的教学内容。
可见,“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进而直指即将学习的深层次内容。因此,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对教学内容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丰富探究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教科书为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在相关内容编写时,设置了“探究与分享”小栏目,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探究活动开展教学提供了指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借助教科书中“探究与分享”小栏目的相关内容,强化探究活动设计,注重将相关探究内容活动化,注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情感。
如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第一目“教学相长”中的“探究与分享”(第67页)为:
小奇喜欢文学创作,经常拿自己写的小说请语文老师指导,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一次,上数学课时,小奇偷偷在下面写小说,被数学老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一个多星期的手稿被没收,还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
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该“探究与分享”小栏目呈现了小奇创造文学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和上数学课时写小说被数学老师批评的案例,该案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该案例也设置了学生面临的矛盾冲突:为什么文学创作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却被数学老师批评呢?并设问“如何对待表扬与批评”以及“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小奇进行文学创作得到语文老师肯定和表扬,为什么却被数学老师批评?”即学生需要明确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回答案例中两个设问的前提。进而转向设问1“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引出教学内容: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学生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同时,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有“正确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意识的基础上,再落实到具体怎么做,进而转入设问2“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很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在明确要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后,小奇应该具体怎么做:对于语文老师的表扬,小奇要再接再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继续在文学方面发展自己;对于数学老师的批评,小奇应该虚心接受数学老师的批评,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积极与数学老师沟通;同时,小奇还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的劳动。
在操作形式上,既可以是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单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进而对观点进行分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科书基本上在各框题中设置了数量众多的“探究与分享”小栏目,但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每框题、每节课都需要有探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材料与案例开展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
(3)联系未来生活,将学习拓展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科知识的“精华版”,在教师以教科书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总是有限的;加之,学生在课堂中有限的学习往往是学习其他内容、知识的基础。因此,一框题教学内容的结束或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结束。学习与生活内容的无限性,必然要求教师立足学生学习的内容,联系未来生活,将学生的学习拓展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最后一个小栏目“拓展空间”(第8页)的内容: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
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
请思考:哪些事情必须现在做?哪些事情可以将来去做?哪些事情要一生去做?
该“拓展空间”小栏目以简短的三段文字作为“中学序曲”框题的结尾,但该“拓展空间”小栏目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第一段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中学序曲”相关内容后,考虑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第二段针对第一段学生想要完成的几件事情,要求学生与父母沟通,听听家人希望自己在初中三年要完成的事情;第三段,结合第一段自己的想法和第二段他人的建议,思考学生生活在当下需要现在做什么事情,哪些事情是初中三年需要完成的,哪些事情可以在初中毕业后做,哪些事情是自己一生都要做的。
因此,针对该“拓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成长画卷”拓展环节,并制作“成长画卷”卡片让学生填写并珍藏。让学生不仅仅明确“中学序曲”框题教学中关于进入初中后应当做什么的相关内容,即围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自己初中生活进行整体规划,这是对所学内容的回归,中学序曲自此奏响;同时,围绕该“小栏目”的内容,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未来的人生可以进行怎样的设计。这是在回归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确有更广阔的领域(阶段)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