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小杜同学和小李同学是同一个寝室的好朋友,朋友之间开开玩笑,还可以“乐呵乐呵”,彼此间无所谓。对于孩子之间的玩笑、嬉戏、打闹等,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这是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是孩子成长的必经环节。但我们也要对相关情况进行提防,以免真出现校园欺凌。事例中,小杜同学和小李同学之间的玩笑,超越了一定场景、超越了一定人物关系,必然会引起小杜同学生气,因此,一定要注意玩笑(说话)要有底线、要分场景,不然真会成为朋友关系破裂的直接因素,甚至真会发展为校园欺凌,乃至造成违法犯罪。
小杜同学和小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如果说是校园欺凌的话,则应该是小杜先受到了校园欺凌,因为小李同学在寝室里面对小杜同学说像小狗,而且还公开与其他人说了小杜同学的“丑事”,其次才是小李同学受到了校园欺凌,因为小杜因此事而打了小李。当然,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像这样来理解。小李父母得知小李受欺负后,结合“传言”,加之小李的性格以及以前发生在小李身上的事情,小李父母愤怒到极点,要向学校老师讨说法,这是做父母的正常表现。幸而小李同学对父母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父母认为是校园欺凌)进行了回答,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发生在小李同学身上的被误认为“校园欺凌”的事件也真正得到了完美解决。
但对于校园欺凌,老师务必要高度重视,因为校园欺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损伤,还有心理上的创伤。在这件事情上,小李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向父母进行解释对于事情的解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个别同学、家长向小李爸妈提出小李被班级同学校园欺凌,经查证后并非如此,可见学生在法治意识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进行教学。可以结合该课中“校园欺凌”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拓展。比如,在“预防犯罪”一课时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一个有关学生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从恶作剧、与同学打架、经常欺负同学、打伤同学到带领其他学生群体欺凌致被害者严重伤害的案例,分析、讨论“该生怎样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如果遇到校园欺凌,你该怎么做”等问题。
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智慧、有方法、有勇气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冷静、理智地处理事情,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同时,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善用法律”一课时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如“受害者如何维护正当权益”“如果你看到有同学被校园欺凌,你可以怎么有勇有谋地帮助他”等等。这样,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设置可探究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有利于师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