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问题”

4.王老师的“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爱我们的学生,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学生,但我们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多与他们真诚地沟通,才能彼此建立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问题一:未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师生彼此信任和有序互动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生情感,即使老师付出再多的努力效果也会不佳。

王老师刚毕业一年,由于教学压力大、作业量多,于是无形中将注意力和精力更多用在了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方面,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没能了解学生和走进学生内心。当师生情感一直未建立时,师生的心灵之间是有距离的,可能因为某一件事情导致学生内心不了解老师善意,彼此的隔阂就开始产生。

王老师是一个说话直率的老师,有时还喜欢开玩笑,但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王老师在班级中发试卷时念成绩是对自己的侮辱,认为王老师有时开玩笑说的话是一种不尊敬。换句话说,王老师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和行为方式都是关爱学生和亲近学生的,但学生却不理解和认可。

这给我们所有老师一个提醒,起初开始执教新的学生时,要多和学生谈心,主动关心学生,可以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教学风格、性格等,不可仅仅停留在繁忙的教学、作业和成绩工作之中,让学生慢慢了解自己,理解老师的善意,把老师的一些做法理解为激励或者期待,这样师生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后,也就有了教育的基础。

问题二: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还记得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和一个屠夫是好朋友,两人每天早上各要忙自己的事情,和尚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早上要起来杀猪;为了彼此都能互相提醒对方,于是二人商量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然而,多年以后,他们相继去世,屠夫上了天堂,而和尚却下地狱了。当我们在看这个故事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和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屠夫杀生的助手。因此,你做的事情或许都是你认为是对的,但却不一定是对的。

王老师看到学生考试成绩不佳,要求学生提前来到教室,当然这种做法是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帮助学生弥补过往知识,同时也牺牲了他自己的休息时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王老师没有细致了解宿舍规定、来往路程需要的时间以及学生本人是否当天会参加打扫卫生这些因素。王老师看到学生迟到,不可避免会有些生气,加上自己这么为学生着想而学生还不珍惜,可能批评了学生,但学生内心也充满委屈,抵触情绪也就慢慢地爆发了。

比如,王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午休,规定下午两点起床,如果学生不打扫卫生起床后就可以离开寝室,如果学生要打扫卫生,则还需要花上几分钟时间,并且学生要经过生活老师检查合格后才可离开寝室。而学生即使不打扫卫生起床后马上离开到教室都需要10分钟左右,因为那时候正是学生到教室的高峰期,路上可能会比较拥堵,时间也就耽搁了。所以我们在为他人好的同时,也要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明白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可行性有多大,为学生多考虑一些,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更加理解和珍惜了。

问题三:未做到分层教学

王老师上一届带两个普通班,学生层次相同,于是采取的更多是适合普通班学生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一届却是两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班级,但他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基本一样。于是,王老师在普通班花的时间要多一些,因为他认为科艺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不需要老师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王老师却不知,作为初三新增加的一门学科,就学科知识而言,对于刚入初三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同时,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学习,已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使科艺班总体是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一些已经落后的学生,这样就造成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成绩优异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以上学生反映的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质量不好的情况。

其实,王老师应该要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过往成绩,更要明白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在备课和教学上,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做到分层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功底,从而从教学上征服学生,学生也就更加“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