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教育事例剖析】

学校通报、批评自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发生在工作兢兢业业、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的老师身上。就“大扫除”这件事情而言,老师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老师按照学校的要求,在教室里面指导学生大扫除,也避免学生在大扫除过程中发生危险;同时,老师也及时前往工区,指导在工区进行大扫除的学生完成打扫。老师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没有在教室等待学校政教处老师的检查,或者说是在离开教室之前没有及时向政教处老师反馈。而政教处的老师面对着全校所有的班级,需要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检查,其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难以周全。因此,老师被批评似乎不可以避免了。

与学生的反应相反,老师并没有埋怨政教处检查的老师,而是履行了向其反馈当天的具体情况的责任和义务,这也避免了学生因为班级荣誉受损、老师受委屈而把责任归咎到学校。老师将具体情况反馈给政教处的老师,得到了政教处老师的认可;同时,政教处老师通过检查一事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完善工作做法。教师这一简单的举措,充分化解了大扫除发生的“恩怨”,值得高度肯定。

在各领域各行业,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学生要好好学习、爱护卫生,教师要教书育人,政教处老师要管理育人。其实,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批评。一次批评、一个电话、一句话语、一份责任,一举多得。

老师作为思政课教师兼班主任,承担着教育教学的责任。思政课教师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开展有关“责任”话题的讨论。教师可以综合该课内容,打破常规一课时一内容的节奏,将素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列举教师学习、生活、工作等场景,引导学生分析教师的角色有哪些,比如“是家庭的儿女、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是学生的老师、是社会的公民”等。同时分析老师在这些角色中承担着哪些责任,并探究责任的来源,即“职业要求”“法规规定”“道德规范”等。还可以对七年级上册有关教师的话题进行拓展,帮助学生继续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也需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角色多样、责任多样,要在不同的场合下调节角色行为。

在“做负责任的人”中,很多素材是关于教师责任相关话题的。如地震中老师为救学生临危不惧,乃至付出生命的事例;教师超出正常工作时间批改作业、备课、与家长学生沟通的事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待提升,即使在工资待遇较低的情况下,教师仍一如既往辛勤工作、关爱学生的事例。这些话题都可以与学生进行相应讨论。讨论的话题可以是:“教师如果承担某种责任,可能付出什么?”“教师如果承担某种责任,可能有什么收获?”等。讨论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时,在引导中要注意正确、全面地理解回报。回报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方面的。不管我们每个人做出何种选择,都要承担做出这样选择的责任。思政课教师在活动的最后可以号召学生做新时代有责任感的青少年,为自己、为他人、为学校、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