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俗话说“三分教,七分管”,说的是教师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课时教学有限,因此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更要在课外关心学生。
因为自卑,所以需要被关注;因为缺爱,所以需要被爱;因为孤独,所以需要被温暖。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要善于从问题的表面看学生的内心,而不是从表象去评判学生,乃至当这些孩子出现问题时给予简单的批评教育,甚至给学生“贴标签”“下定义”。
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的表现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为他们怕被他人遗忘和放弃。他们心中因为家庭原因而受的伤是别人无法真正明白和体会的,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因此,老师要为学生营造班级的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温暖,共同走过、一起成长。
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倾听至关重要。正如我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所说:“倾听,是教育的一种言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曾说:“教育学生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先多听少说,听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更多的情况。对学生而言,他们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而非教育者的,他们说出来、表现出来的实则是一种“求助”的信号,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在面对小姚这些问题时,教师要通过倾听、班会群体引导、心灵本沟通交流、实行学生导师制和教师导师制以及做好家校沟通等多种办法,真正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说起“家”,家是什么?你爱家人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该如何面对?与家人发生爱的碰撞时该如何面对?当家庭成员发生内部矛盾时如何成为“黏合剂”?这些问题,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当下乃至长大后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开展有关“家”的教学活动。从“什么是家”展开,到“体味亲情”“发生爱的碰撞”“建设美好家庭”到“学会孝亲敬长”,一定程度地打破教材结构,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认知规律,也更贴近学生现实。在课时教学过程中,可设置“情境创设:爱的诉说—亲情之音”“情境对话:爱的碰撞—亲情之殇”“情境体验:爱的探究—亲情之问”“情境升华:爱的感悟—亲情之思”“情境回归:爱的回音—亲情之行”等环节或流程。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家是我们每个人爱的港湾,亲人陪伴我们成长,更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每个亲人受家庭教育环境、年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和“我们”存在一些思维差异、知识差异、理解差异、接纳差异等,要学会多些尊重、理解和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视野去引导、帮助亲人紧跟时代,但方法要适度、语言要有艺术、行为要耐心,就像我们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识字时,他们对我们的那份耐心和细心一样。这样,家才会更温暖、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