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栏目”的把握

3.对“小栏目”的把握

开学初,我通过对《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小栏目”进行仔细查阅,列出了表格,直观呈现出各框题中“小栏目”的设置情况。教科书中的“小栏目”设置如下:

表4-1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小栏目设置

续表

我们可以看出,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四个单元十课二十一个框题中,小栏目共出现169次;教科书各单元各课各框中都有6~10个小栏目的布局,其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这三个小栏目在每个框题中均有涉及;六个小栏目在“少年有梦”“做更好的自己”“走近老师”“师生交往”“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增强生命的韧性”框题中均有设置。

“运用你的经验”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21次,在每框均设置了该栏目,且每框只有一个,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同时,结合教科书具体安排,该栏目呈现于每框的开篇,介于“框题”与“目”之间。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中的“运用你的经验”设置了中学生小学生在两方面(年龄、生活)对比的情景,同时设置了“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你对中学生活又哪些期待?”两个问题。紧接着设置“新的起点”这一目。

“探究与分享”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82次,在各框题中的布局不均,最少的有2个、最多的有6个、多数布局4个。“探究与分享”多以“活动+问题”的形式呈现,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设置为:呈现开学以来学生在学校里经历的新鲜事,并设置问题“你在校园里还有那些发现?”“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探究与分享”中所指的问题不仅包含常规的以问句呈现出来的问题,还包括学生所要完成的探究与分享的任务,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中学序曲”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设置为“请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阅读感悟”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17次,在各框题的布局不均。有13个框题各有1个“阅读感悟”小栏目,有2个框题各有2个“阅读感悟”小栏目,有6个框题没有设置“阅读感悟”小栏目。“阅读感悟”多以材料、案例的形式呈现,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中的“阅读感悟”以何其芳同志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一诗歌呈现出来。

“相关链接”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16次,在各框题的布局不均。有12个框题各有1个“相关链接”小栏目,有2个框题各有2个“相关链接”小栏目,有6个框题没有设置“相关链接”小栏目。“相关链接”多以“理论性资源”呈现,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中的一个“相关链接”在承接“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这一正文的基础上,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方法与技能”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12次,在各框题的布局不均。有10个框题各有1个“方法与技能”小栏目,有1个框题有2个“方法与技能”小栏目,有10个框题没有设置“方法与技能”小栏目。“方法与技能”多直接呈现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进而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正文介绍了“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努力,需要立志”“努力,需要坚持”,随后,在“方法与技能”小栏目中呈现了以“‘努力’也有方法”为主题的具体方法,其方法包括“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等五个方法。

“拓展空间”小栏目在教科书中共出现21次,每框均设置了该栏目,每框只有一个,且设置于每框题的最后,具有特定的规律性。“拓展空间”多以“问题思考型、操作指南型”进行呈现,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在该框题最后设置“拓展空间”:“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同时,呈现了四方面努力计划:未来三年里,我最大的梦想_____________;为了实现梦想,我需要培养的品质_____________;我需要做的准备_____________;我目前可以开始的行动_____________。

可见,“运用你的经验”和“拓展空间”在每个框题中只出现一次,且出现的位置固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探究与分享”在各框题中均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小栏目,是教科书中各小栏目的重点;“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这三个小栏目布局不均。因此,我们也不难发现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进而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力图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