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泰戈尔曾说:“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绝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何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或许还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些问题。而在网络中、现实中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初中学生自残、自杀等新闻、案例,他的同学、老师和家人都非常难过。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在心理上、精神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的还有抑郁、自残等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在面对学生自残事件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围绕“生命”话题展开,在第八课“探问生命”和第九课“珍视生命”都可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比如,我们可以选取网络中有关学生自残或自杀的新闻继续一步一步地分析。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材料,抛出“你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做法”“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人的生命”“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何启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做法”,主要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明白生命的不易;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他人的生命”,主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不仅要关爱自己生命,更要关注、关怀他人的生命;第三问题“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何启示”,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一些问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更要学会守护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入如何关心身体健康的方法,并使学生懂得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体现。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具体情景,增加“如何面对和解决目前面对的挫折”话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以合理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必要时可以借助外力,寻求同学、老师、家长等人的帮助。
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世界,成为他们的陪伴者、知心者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