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教育事例剖析】

教育沟通是一门学问,没有良好的沟通,简单的问题会复杂化,复杂的问题会严重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在此案例中,小胡同学上课不准时、语言不文明、行为不礼貌,同时小胡同学自带“我就是有理由”的“护身符”,引起了魏老师的愤怒。而此时的小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沉浸在“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的意识中,如果老师不善加引导,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情形,必然会不欢而散,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深度的师生矛盾、家校矛盾。

班主任要善于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问题,积极主动帮忙协调、化解。袁老师为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看到学生站着“被教育”,于是首先自己也站起来,这无形中放下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架子,学生一下就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从心理上能有较大的调整。

后来,袁老师通过积极肯定的方式,让小胡从内心意识到老师对她的关注和培养,同时引导小胡理清迟到的原因,从问题中对她进行积极疏导,帮助她认识到对老师不礼貌是不对的。袁老师给予信任的语言,传递要学会自己主动去沟通的信息,最后有效化解了此次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加懂得老师的善意,还有效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由此可见,尊重是师生交流的前提,有效的沟通是解决师生矛盾的关键,师生互相有礼是处理问题的润滑剂。老师多善待学生的错误,采取智慧的方法教育引导,其实可以有效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就包括“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相关内容,思政课教师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尊重学生,以礼相待,在语言上温和谦逊,在行为上体现师生平等。另外,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设置教学情景,在设计情景时更多地使用学生这个层面的内容,以学生的情景引出教师的情况。同时,要注意情景及措辞,否则容易使一些学生更加抵触、排斥个别老师,学生在语言上和行为上出现不尊重、不文明等情况。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多种情况,注意材料的选取、修改以及传达的价值观,注重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导向性。诚然,也要引导学生明白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要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师生关系才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