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教育事例剖析】

一个破手机背后,究竟是小张想帮小林改正错误而故意在老师面前撒谎?还是小张趁老师不在而采取了包庇小林的做法?或许不同的老师面对此类情况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一个破手机引出了小张善意的谎言,更重要的是小林也履行了与小张的君子约定,不再私自玩手机,父母也与小林达成了合约,不做“低头族”。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而初中阶段又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在面对学生不诚信言语和行为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提前介入,另一方面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后智慧引导。

关于“诚实守信”的话题,思政课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三课时“诚实守信”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其一,教师可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角度,追根溯源,让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明白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传统。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展示《逸周书》中所记载的“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的话语,然后向学生解读这段话的含义,即从邻里交往的方面也需要真诚和讲诚信。还可以展示“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出自《尚书》)、“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出自《诗经》)“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出自《中庸》)等,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领学生要言而有信,真实取信。

其二,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进行分析,比如:以学生之间约周末打球或去敬老院当志愿者等情景为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提前都商讨好出发时间、各自准备的东西等,但某同学迟迟未到,也没有电话联系;在等候的同学打电话问询情况后,该同学才起床,还抱怨太早了,后来到达目的地时比预计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多小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案例与学生进行探究,如“你如何看待该同学的行为”“你身边有没类似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你身边,你会怎么引导他人”。这样,经过共同讨论,教师可以从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个人品质角度等方面综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明白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个人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展示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明白诚实信用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国家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三,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角度,选取适合的素材进行分析。如通过“!”“?”“……”三个符号与学生共同探究与生成:课堂分为“课题导入”——“Just do it!”——“Just do it?”——“Just do it……”——“教师寄语”。教学情境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过程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有效培养了学生重品质和重诚信的意识。学生进而树立法治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做诚实守信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上好每节思政课,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