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例剖析】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梦的路或崎岖,或平坦,或艰辛,只有每个真正追梦的人才明白坚持的可贵。有人说:“梦想不会自己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自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小杨在老师的不放弃、不抛弃下,最终实现了高中梦。
我们的梦想是如何实现的?把“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记在心里,“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我们的成长之路,因为有梦想才会有精彩,因为有坚持才会有改变。
关于“梦想”的话题,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个人梦”、第四单元“增强生命的韧性”,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梦”和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等不同角度在不同学期开展教学活动。
结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第二课时“少年有梦”展开关于梦想的讨论,可以就以上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讨论“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何一个人要有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更多地明白一个人拥有梦想是件幸福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的目标与方向,要用自己的行动与坚持,向着梦想前进。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实现,但追梦过程中埋下的种子和流过的汗水,也能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第一课时“我们的梦想”和第二课时“共同中国梦”开展的关于“中国梦”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我们的个人梦要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需要我们共同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五课“少年的担当”中,思政教师可以结合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等名人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少年强,中国强,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就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