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其全新的视野、思路和目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在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德树人之路上,辅导员要身挑十余副担子——学院事务、班级管理、社团活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公寓管理和教学辅助等,还要一人分饰八种角色——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务管理者、心理咨询者、教学创新者与专业研究者。每副担子、每种角色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辅导员要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要能负重致远,既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

相比业务素质这种“硬能力”而言,职业心理素质属于“软能力”,更贴近职业能力的本质。而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清单中,职业韧性又是一种“元能力”,它使辅导员在面对实际的职业难题时,能积极整合自身资源、调“兵”遣“将”,从而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由此可见,职业韧性最能凸显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我调节力,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性和实践智慧。

本书作者张婉莉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她以硕士学习阶段奠定的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功底和学识,敏锐地捕捉到职业韧性这一具有很强统摄力的职业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研究范式,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的诸多职业心理问题展开系列研究。

作者自2011年攻读博士研究生始,基于其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新的理论与实践继续进行钻研,最终完成了以“高校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期间作者身兼教师、母亲、妻子和院系管理者等多种角色,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完成学业,主要依靠平时挤时间以及利用周末与假期把自己关在博士楼的单间里刻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最终得到了评审专家一致的高度肯定。

作者自2016年毕业以来,围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议题还申报了多项课题,基于这些研究,作者对博士论文的理论、实证与干预等各部分,做着持续地论证、深化与优化,最终才凝练生成了该著作。其中,干预篇的变化最大,作者不仅使该篇更直接地与理论篇和实证篇相呼应,而且充实了大量的兼具循证性和可操作性的干预措施,确保了专著的实践指导价值,亦凸显了本专著的论题——职业韧性重塑。

该著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分析了辅导员职业韧性的内涵与机制。具体来说,从筛选理论模型、构建测量模型,到研制测评工具、开展全国调查,再到探索影响机制、开发韧性重塑方案,层层递进地回答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是什么、怎么测、会怎样、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全书立足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整体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分析客观,结论可靠。

由于职业韧性研究滥觞于西方,深化于西方,因此相关研究成果多为英文文献,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体现其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宽广的研究视域,也使该著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同时,作者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苦心孤诣地探寻证据,这显然也增加了研究主题的文化与理论深蕴。

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任务。该著围绕职业韧性议题,先后涉及职业适应、职业承诺、职业效能、职业认同、心理授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等六种职业心理素质,再通过数学建模方式,构建了诸多职业心理素质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将清单式、并列式的职业心理素质构建为一个有结构、有功能的职业心理素质群,这种以一摄多、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路径,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个很好的探索与示范。

该著的干预篇,在紧扣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观整合了诸多培养路径,包括从宏观视域来重塑辅导员的职业环境、从中观视域来重塑辅导员的组织环境、从微观视域来重塑辅导员的自我功能,而且每条培养路径都提供了多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循证性的干预策略。

综上而言,该著对于拓展我国的辅导员培训议题、丰富辅导员培训理论、提升辅导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对于高校教师乃至其他职业者的职业韧性重塑而言,亦具有较高的实证参考价值。

诚然,由于研究主题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延展性,本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化探讨的问题。譬如,在理论基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活动观与职业韧性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在系统梳理文献基础上深化建构和阐释。还有,诚如书中所表,要确保所开发的职业韧性重塑方案具有循证价值,还需设计干预实验来验证。我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和思考,不断深化和拓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专题研究,为促进新时代我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推出更多研究成果。

王晓荣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