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
King和Rothstein于2010年所构建的工作场所的心理韧性自我调节过程理论,其实证干预效力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
King和Rothstein认为,多维性是理解职业韧性的最佳视角。面对职业韧性庞杂的定义、模型和保护性因素,学界亟需从多维立体视角来整合之。King和Rothstein从跨学科视野审视职业韧性构念,认为职业韧性是一个涵盖性术语,类似保护伞装置,由个人的、人际的、环境的等多维因素和诸多适应过程构成。King和Rothstein试图将不同的概念、理论和路径加以整合,来回答职业韧性过程中多维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
职业韧性自我调节理论提供了一个兼具多维性与整合性的最佳视角来理解职业韧性。从该视角观之,职业韧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类似于一个保护伞装置。当面临强烈不利的工作事件时,个体会启动自我调节功能,诸多保护性因素会随时间进程相互作用复杂建构,帮助个体成功渡过危机,得以快速复原,甚至收获职业成长。
King和Rothstein不只是从概念层面来理解职业韧性,还试图整合不同的概念、理论与路径,从多维立体视角构建一个全息的职业韧性解释模型(见图2-2),旨在揭示诸多职业韧性因素与韧性过程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模型显示,韧性重整贯穿了该过程的始终,其中关键的环节包括:
图2-2 工作场所的心理韧性自我调节过程模型(King&Rothstein,2010)
(一)韧性重整的起点——重要的职业事件
如同儒家成仁之路径——“先难而后获”所示,King和Rothstein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职业的发展与成功,必要历经一番磨砺。但并非所有的职业风险与危机都能有效激活人的心理韧性调节功能,只有那些发生在职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任务与困境,对人造成足够的压力感、挫折感与创伤感,以至于打破或瓦解了人的生理(身)—心理(心)—精神(灵)系统之平衡状态时,职业韧性的重整过程才可能被启动。这些不良职业经历既包括各种不利的危机事件、任务与困境,亦包括升职、机遇与嘉奖等,它们直接挑战甚或威胁着人的自尊感、身份感、基本价值观和信仰,使人产生比较强烈的应激体验,而恰是此时或将迎来职业韧性重整的拐点(Turning Points)。
(二)韧性重整的拐点——明显的冲突性体验
Rutter认为理解韧性的内在机制,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从探查拐点开始。不同的人在遭遇不良职业事件之初的反应强度是不同的。那些体验到较强烈的、冲突性情绪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身—心—灵系统的失衡,也越容易迎来其职业韧性重整的拐点。毕竟只有在失衡时,重构平衡的需要才能被激活。当一个人处在韧性重整的拐点时,是遭遇毁灭还是迎来新生,关键取决于如何建构挫折或逆境的意义,包括如何解读职场不利事件、如何解释身—心—灵的失衡感以及如何理解诸多心理的不适应状态等。一旦基于“我”和“我的努力”去尝试理解危机/逆境的积极意义时,人就会获得一种目的感,产生改变的行动力,迎来成长的新起点。
(三)韧性资源的重整——三维度两水平解读
所谓职业韧性资源,就是能帮助人从职业中的失望、失败和崩溃中快速恢复和成长的那些支持性的心理社会因素。King和Rothstein从三个维度、两种水平来划分该资源。三维度韧性资源,即认知的、体验的和行为的资源。其中,认知类资源反映了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力,体验类资源集中体现于人对自身情绪情感的调控力,行为类资源集中体现于问题解决的行动力。这种三分法在学界已有先例。而社会支持资源则兼具情感支持功能(使人自我感觉良好)、认知支持功能(使人身处逆境而不孤单)和工具支持功能(为个体提供问题解决的工具和策略)。
两水平韧性资源,即个体静态水平的韧性资产和人—环境互动水平的韧性调节过程。职业韧性的重整过程,就是三维度两水平韧性资源的交互作用过程。个体通过对其抱负、信仰与世界观等认知系统的自我调节获得“我懂得”之意义感,通过觉察情绪、调控情绪与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过程获得“我值得”之效能感,通过掌控目标、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的行为自我调节过程获得“我能行”之控制感。基于“我懂得”“我值得”与“我能行”的心路历程,最终使人收获成功的职业路径、高质量的人际支持和自我的成长成熟。
(四)韧性重整的结果——复原与成长
职业韧性自我调节模型认为,有韧性的职业适应结果包含两种水平:一是复原,即个体的身—心—灵系统回复到了压力/逆境前的平衡状态。二是成长,即在某些职业发展任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加速了职业的成熟和成功。
本研究编制适用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韧性量表,就是以King和Rothstein的自我调节模型作为理论模型,一方面凸显辅导员自身和职业环境中的保护性资源,既包括保护性因素,也包括保护性过程,以及诸因素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强调辅导员职业压力的两种应对结果,既包括压力后的快速复原,也包括逆境后的积极成长。因此,基于该理论模型开发的职业韧性测评工具,将兼具韧性的过程观、结果观和类状态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整合”的实质。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