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顺应”的韧性观

二、道家“顺应”的韧性观

道家与儒家产生于同一时期,讲求通过修养而达到自我保存,既强调顺道顺势、顺其自然,又推崇安时处顺,还提倡辩证的逆境观。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种柔弱有韧性,有弹力,顺其自然,不强为。《淮南子》云:“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这种“处柔”的主张,在面对困境时,不以正面冲突消磨自己的力量,而是通过保存能量,选取有效的时机战胜困难,如水般柔韧有力,蕴含着韧性的力量。庄子提出“安时处顺”的处世原则,希望个体从悦生恶死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不乐寿,不哀夭”,只要安时处顺,便可逍遥自在。庄子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旨在助人以高远的胸怀视野重新认识现实,化解烦忧,轻松地接受人生。表现的是一种“不与物迁”“操之在我”心理调控能力,这显然有助于个体顺利度过逆境。

道家提倡辩证的逆境观。《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性,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世人逆境面前,应当保持冷静与信心,要乐观地看待人生中的福祸成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主张从对立面辩证看待问题,并极力淡化个人感受,保留自身能量与资源,从他处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有可能将情势由危转安。基于道家的顺应观,当个体身处压力/逆境时,可以通过道家式的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纾解压力,平稳情绪。可见,道家之韧性观的起效程度,与人的认知水平和修为境界休戚相关。尊道者强调示弱不争和顺应自然,以求内心清静,为个体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儒家的应对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