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域:心理发展生态系统论取向

一、宏观视域:心理发展生态系统论取向

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理论在组织与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假设,人的发展是主动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使得该过程在时间的维度上“运转”而至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区分为四级:微观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与嵌入其中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与外界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生态系统理论关注系统之间是怎样互动的,通过“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概念,奠定了韧性干预实践整合模式的基础。在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一个人的职业韧性就是一个连续运作的、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开发和培养人的职业韧性,应从个体与组织两方面来分析韧性的生成机制,开发干预个体与组织环境的韧性培养策略。拉特的环境—个体韧性干预模型,简洁勾勒出生态系统取向的韧性培养结构(见图6-2)。

图6-2 拉特(Rutter)环境-个体韧性培养模型

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理论在组织与管理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而是个体与社会物理环境、阶层和文化环境连续交换的产物,并且依赖于服务使用者的参与和分享。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主动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在时间维度上“运转”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区分为四级:微观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与嵌入其中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与外界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

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之间的互动,使得“人在环境中”的核心概念得以复苏,为职业韧性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视野,帮助我们更深入、细致和系统地剖析心理韧性的发生机制,同时也为职业韧性的干预实践的整合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一个人的职业韧性就是一个连续运作的、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开发和培养人的职业韧性,应从个体与组织两方面来分析韧性的生成机制,开发干预个体与组织环境的韧性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