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一,职业韧性视域下的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研究极具生态实践效力。

研究证实,职业韧性能有效反映员工的可雇佣品质。这是因为,职业韧性既是以解决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为目标,也是在解决此类真实的职业实践问题过程中而得以彰显的,更是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强的。从职业韧性的结果观来看,职业韧性本身就代表了一位职业者在遭遇不利职业事件时能成功应对并快速复原从而实现自身成长与职业发展的优秀品质;从职业韧性的过程观来看,职业韧性本质上是一位职业者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面对重大职业压力事件时,如何认知和调控自身与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来帮助自身有效应对职业困境的一种问题解决过程。

而且,更重要的是,韧性这种好的职业品质还具有可发展性。这种可塑性既是职业韧性区别一般心理韧性的关键点,更是实践工业与组织领域实践者最器重之处。国外有关职业韧性干预的诸多研究反复证实,那些针对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韧性的培训与干预项目,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个体的工作绩效、工作投入、职业态度、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针对诸如职业韧性这类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因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和可塑性,进而能够确保相关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效力。

第二,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设计与研究进路,对深化、拓展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方法学上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基于严谨的实证研究操作过程,尝试构建职业韧性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关系的数学模型。一方面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遭遇不良职业事件时,诸多韧性因素之间如何随着时间迁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助力辅导员成功度过危机、快速复原心理社会功能以及收获职业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模技术尝试回答职业韧性究竟是通过什么(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何时起作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适应结果。通过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纵深性研究,试图勾勒一幅能够揭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当身处重要职业时刻时,其自身诸多职业心理品质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图谱。这种研究进路无疑在现有辅导员职业心理研究中具有方法学上的前瞻性和示范性。

第三,本书编制和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的职业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包,既丰富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测评工具系统,又对提升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甄选、培训、考核与退出等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本书一方面专门针对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群体,基于职业韧性的前沿理论,遵循严格的问卷编制流程,依据科学的测量学和统计学标准,自主开发研制了一套具有理想信度和效度的职业心理韧性测评量表。另一方面,还针对所构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图谱,科学选取了相关量具并做了全国样本数据的适用性分析等,最终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新时代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的职业心理测评工具包。该工具包纳入了七个心理测评量具,包括《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量表》、《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量表》、《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量表》、《高校辅导员心理授权量表》、《高校辅导员心理复原力量表》和《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量表》等,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相关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