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韧性干预研究
有关职业韧性的干预、开发与培养,是组织与管理界的理论研究者、实务研究者和实践者应用者们最关切的问题,亦是韧性研究的初衷与最终诉求。比如,国内贾晓灿等人(2013)分析了548名高校教师的职业韧性现状后指出,高校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倾注更多的关注以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韧性水平。李琼等(2014)在探索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压力挑战下提高教师的职业韧性,是保持教师队伍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学界对职业韧性的影响因素、发生过程愈加了解,韧性的干预方案与训练项目不断涌现。
职业韧性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干预和培养,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影响,即压力体验的强度,社会支持的可利用性,以及那些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的个体心理因素。其中,人格因素是心理韧性的底线或平台,环境因素和逆境经验是影响个体韧性的重要角色。针对职业韧性干预项目的有效性问题,国外学者做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主要从韧性干预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和工作绩效等三个视角,运用前测与后测对比,或对照组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筛选职业韧性培养类文献的条件依据是:第一,公开发表的中文与英文学术文献;第二,具体描述所进行的职业韧性的干预项目;第三,项目干预的效果评估基于实证的实验或调查研究;第四,员工年龄在18岁及以上。下表列出了职业韧性干预项目对员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心理态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效应结果。相关研究结果见表1-2。
表1-2 职业韧性干预项目的影响效应汇总表
注:节选自Robertson,Cooper,&Sarkar等(2015)
国内在职业韧性的培养研究方面尚未起步,仅有的文献以综述为主,本土化的实证类研究还是空白。纵观职业韧性的干预研究结果,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很多,究其原因,一个是对职业韧性的界定分歧大,这直接导致了对韧性结构的认识不同;另一个就是没有使用统一的评估工具,最终导致相关结果的整合效力、实践效力和推广效力大打折扣。